聆听从古到今的德阳移民足音,在其爱恨情仇

2023/2/8 来源:不详

乡关即故乡,古人离乡背井四处漂泊,或求取功名,或商场博弈,总会在特定的日子触景生情,思念故乡及亲人。譬如唐人崔颢在登上黄鹤楼时吟道,“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些怀念故乡的诗句,无一例外地让人感到些许的伤感或遗憾。只有青年毛泽东反其道而行之,他在赠给父亲的诗中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6岁的毛泽东即将离开父亲去湘潭求学,面对国势衰微、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他表达了立志走出家乡、不创造一番事业不还乡的抱负与指向,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图注:大德如阳牌坊

由此可见,对于故乡这个人人皆可写的题材,如果我们还是因循守旧地抒写田园牧歌、小桥流水和瓜棚豆架之类乡愁、乡情或乡亲,必定会湮没于流俗。从文章选材来说,我觉得高建平的《乡关回望》(四川民族出版社年1月版)是成功的。本书收录了《乡关已远德阳在》《如歌的行板》《穿城堰,穿越市井烟尘》等八篇文章,除了《笔记德阳》中的一组人物有虚构成分外,其他的文章都是真实的表达,有些文章实则就是被采访者的口述实录。

图注:《乡关回望》书封

这又是一本书写故乡的散文集,但是作者切入的角度却是移民文化,这就显得棋高一着了。四川是个移民大省,从公元前年秦国派遣张仪、司马错攻灭巴、蜀两国,就有秦地移民到四川来生活。明末清初,四川由于遭受战争荼毒,居民十室九空,更是引来了移民的高潮。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移民开发、建设蜀地就没有停止过。作为紧邻成都的新兴工业城市德阳,移民文化也是其本土文化的重要特质。

图注:移民路上

作家高建平是一个移民的后代,来自于解放初山西南下干部家庭。其父辈本为山西农民,参加革命后跟随十八兵团一路南下,接管了德阳县政权。就地转业安置后,跟德阳女子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开枝散叶。从其父辈开始,已经达到四代。“北方人吃面,南方人吃米”,如果说第一代南下干部可能还保留着山西人的语言、饮食和思维习惯,那么从第三代开始,高家后人已经完全融入了德阳的本土文化,已经是一个真正的德阳人了。正是因为来自移民家庭,因此作者有一种先天的优势来观察移民们融入德阳的曲折和艰辛。

图注:市井

作者在《穿城堰,穿越市井烟尘》中写道,“干部们住在县人委家属院,县里科级干部的专属大院;其余干部则分别安排在收归成公房的五台山一带和四街大院居住。于是,整个县城里,居住在大院的新德阳人与街面、巷道、大杂院的老德阳人,就构成了两个不同层面、两种特质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空间。新德阳人的眼中,天空崭新明亮,他们个个意气风发,充满自信,笑笑地夹着公文包快步走路;老德阳人好似不为所动,坐在街沿边,只拿眼睛看着他们,嘴里依然在说着油盐柴米、家长里短。”作者感叹道,社会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的重组,以及县城里点点滴滴的悄然变化,其实都在预示着社会新格局即将到来。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格局呢?其实经历过这种时代的我们都很清楚,那就是共和国建政之初,在德阳县乃至周边的兄弟区县,南下干部们几乎垄断了县政权的重要岗位。这是一股强势的政治移民,跟清初的农业移民乃至后来的三线建设工业移民截然不同。这是一种历史的制度安排,对于南下干部群体,作为南下干部子弟,作者对他们是赞许有加的。

图注:绵远河德阳城区段野生鸟类

譬如县政府司机简吉普建议书记、县长再添一辆汽车,以免领导们去绵阳行署汇报工作和开会没有车坐时,书记、县长却表态说:“这有甚,咱们可以赶班车哩,同志们整天价比咱还辛苦!”宁愿赶班车,也不愿意增加政府的开支添置新汽车,这些保持艰苦创业精神的干部当然值得表扬。到了礼拜天,干部们根据安排,还得在县署后院的空地种红苕、点苞谷。可见南下干部还没有脱离群众的本色。

另外,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夺权后,有一天正在县委大院批斗科级及以上干部时,蟠龙公社麻风病院的四十多个麻风病人来到县政府,他们蓬头垢面、穿着很久未还的衣服,要求民政科长批救济粮。作者在这里的描述很见功底,文字虽然质朴但却很有画面感,读后让人忍俊不禁。

图注:德阳旌湖水鸟

书中写道,民政科科长放着小跑离开批斗会场。在院里的篮球场上,科长站在这边篮板下,几十个麻风病人站在那边篮板下。双方开始谈话,科长也没有责骂麻风病人们,而是要求他们不要在街上和县委大院乱走,就站在这圪旦,要听话哩。科长又回去给县长汇报,要求县长在批斗大会上发动一下,让全机关的干部回家去找些旧衣服捐献给麻风病人;再就是给食堂打招呼弄些饭菜。

“批斗会就这么散了。好多的干部挽起衣袖裤脚下到穿城堰的小码头。他们都是好把式,劲也大,扁担搁在肩上,双手将木桶压在堰河里灌满水一担一担地往上挑。女干部则在七八个秧盆里用清淡的石灰水浸泡、洗涤麻风病人换下的脏衣服。傍晚,紧靠穿城堰的县政府后院的围墙边,晾满了七长八短的衣裤;而麻风病人们也吃饱了肚子,在穿城堰细微的流水声中沉沉睡去……”

图注:德阳石刻公园

作者在文中并没有提到这些南下干部的姓名,姑且算是为尊者讳吧。但是这些南下干部处理麻风病群众上访,却堪称一个经典案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让这群特殊的麻风病人感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群众来上访,肯定是来解决问题的,只要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我们按照政策照办就是,毕竟谁也不愿意当刺头。

回到本文开头所说的新德阳人和老德阳人,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着同样的空气,都饮用穿城堰的堰水,但由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其内心感受则是有天壤之别的。其实新德阳人和老德阳人也是相对的说法。譬如相对于后来的三线建设移民来说,南下干部也算老德阳人。而相对于清初的农业移民来说,他们则都是新德阳人。新老移民就在时间的推移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最后逐渐融为了一个整体,成了德阳人。

图注:德阳夜景

研究德阳的移民文化有什么意义?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德阳是一座移民城市,无论是过去的老居民还是现在的新市民,他们的身上兼具着中原文化,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华北文化勇敢自信的闯劲,豪迈少猜忌的爽劲;湘楚文化的爱国、务实和耕读传家;岭南及客家文化的勤劳节俭,崇文重教,念祖思亲;海派文化的海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的特点。”

“回望德阳,其实是关照这样一个移民城市的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华北、湘楚、岭南、客家、海派文化的并存与互渗,从而厘清人的生存状态怎样贯穿于城市文化的多维空间,体现城市文化的丰富性和不同品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建平算是进入了一个散文创作的富矿,巴蜀大地持续两千多年的移民活动,这其中有多少精彩值得我们写作者去挖掘呀。

图注:《闯关东》剧照

其实作为移民题材的文学作品,作为读者来说都是相当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27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