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起收门票,天台这家景区值得一来

2023/2/2 来源:不详

你要是问我什么是美好生活,我会告诉你,我想有一个被时光封存、耐人寻味的古老村落,水墨江南,烟雨古镇,让人一见难忘、情醉心迷的地方,静静漫步在它曲折的小巷中。天台就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可以让我找到这种生活,这便是3A级景区——张思古村。

一起来认识一下张思村

游线

张思村旅游集散中心——宗风远鬯——简介廊——家风廊——益华楼——博士堂——上新屋里——七星井——霞客古道——墩头台——供销社(游客中心)——家风家训小广场——熏风亭——文化长廊——宗渊书院——十里滨江休闲道——观光悬索桥

张思村旅游集散中心

位于张思村南入口外的旅游集散中心,不仅是来往游客停车的地方,也是张思村重大节日和大型活动的举办地。旁边上百亩的蜜桃基地,每到春暖花开季节都会在这里举办天台田园花海节,众多游客穿梭于桃花的海洋,场面十分壮观。

此外,每年还有捣年糕、踩高跷、滚铁环、亲子寻宝、始丰溪漂流、摩托车越野赛、马拉松赛事、彩虹跑等……一场又一场欢乐的聚会在此举行,因为这里地势开阔,面积够大,能够同时容纳数千人。

而随着张思的神秘面纱逐渐被外界揭开,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选择来张思,休闲度假、体验农耕、运动养生……张思旅游集散中心迎来送往,让每一位带着希望而来的客人,都带着留念满意而归。

宗风远鬯

来到张思村的南面,首先迎面而来的是宗风远鬯牌坊。牌坊上的四个行书题字收放自如,颇有古意,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古村落。宗风远鬯四个字,一般人对其意义不甚了解,甚至对于“宗风远鬯”的“鬯”字有点陌生。这个字与通畅的“畅”字相通,发音也一样,读做“畅”字。明白了这一点,四个字的意义从字面上也就容易理解,就是说“祖宗遗风到了远方也要发扬光大”。

历史上张思村民出外经商做药材生意的特别多,可以想见,无论他们走到哪里,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不会忘记张思是自己的故土,张思是自己的根基,四个字也表达着故乡张思对在外游子文化传承的期许。

简介廊

从村口的宗风远鬯牌坊往里走,有一片简介廊。一副地图将整个村子的地形一览而尽;详实的史料介绍了张思村的前世今生:有着张姓与施姓先辈的渊源,有着数百年传承的家风家训,出过陈宗渊等众多高人名士,流传着徐霞客的传说和故事;

明清古建筑群各具特色,有着怎样的民俗与风情;丰富又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离我们逐渐远去,今天被列为全国第二批传统村落的张思依然散发着悠悠古韵……张思村的简介廊就像一个窗口,又像一张张思的名片。从这里,开始了解张思,开始走近张思。

家风廊

在历史上,家风家训只有名人才有;而张思的家风族训已经有多年历史,载入《天台务园陈氏宗谱》。

张思的家风族训,有《十劝》《十戒》《四箴》三篇,内涵丰富,重点突出,通俗易懂。亲当孝、兄弟和、早耕田、勤为本、当修善、书当读……“一劝亲当孝,承欢在不违”;“子孝父心宽”,“子贤亲自乐”;“四劝早耕田,从此屡丰年”……这些四句五言的诗歌朗朗上口、口口相传——多年来,这种崇文重教之风始终吹拂着张思村人的心田。所以有了张思幸福的今天:五六竹椅,八九老人,听着曲儿,聊着天儿;半人高的孩子穿梭在竹椅间,时而扑进老人怀中,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岁月静好。

益华楼

益华楼位于张思村南,是一栋你一定不会错过的古建筑。特别是它那标志性的“南山拱秀”四个阴刻楷体字。

益华楼是单四合院式,平面呈四方形,坐北朝南。古朴、敦厚、平和。它占地面积平方米,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现在有正厅、两厢、左右夹室等各一间,正厅面阔三间。从南北轴线正门进入,有敞廊引向两厢,经过两厢檐廊折向正厅檐廊,可以到达中堂。

益华楼前有佛水流过,村中大道在门前通过,可谓交通便利。登其楼上,放眼见山,视野开阔,意境深远。此时再看大门匾额上阴刻楷书“南山拱秀”四个字,顿时了悟身在南山,秀得其所。

门楼和塞口墙是益华楼砖饰石雕最集中最精华的部分,而且,这些砖饰和石雕还是建筑中的主体——也就是厅堂的主要对景和观赏物。所以朝里的一面,精雕细凿;奎角纹饰,浅雕如意曲线和如意头。朝外的一面,石门架上夔龙仰托、盘方坳线、门匾砖雕层层递出,造型轻巧舒展而又飘逸。益华楼正门左右塞口墙上镶嵌雕刻精美的两方“一根藤”石漏窗,东首为“亭”,西首为“瓶”,有富贵平安之意,也是再朴素不过的民意表达了。

益华楼由阜城公所建。阜城公一生以孝为先,积德累善,令人敬仰。在这样一栋四合院落里,对窗见四季,主人当年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时候,想必一定心情舒畅,文思如泉涌吧。现在的益华楼也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小院子还是一个非遗手作和音乐吧。你可以去体验、感受传统手工艺的仪式感,还能在更广阔的人生体验里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博士堂

张思村陈氏家族历来重视教育,博士堂是一家四兄弟,其中出了3位博士,是人才辈出的一户人家。老宅深巷,雨露滋润下的藤蔓,爬满了整片墙垣,如跳动的音符。天空在这里被压成了一条线,抬头便遇见气宇轩昂的门楼,重檐翼角,斗拱重昂,还有妙趣横生的石窗。好一派文脉所在的风水宝地。

说起张思出人才,是大家公认的。这里崇文重教,自古以来,读书人多,做客张思的名人也多。张思村史上名垂青史的有30多人,像福建兴化府知府、中书舍人陈宗渊等。

做客张思的名人就更多了。悬在头顶的这方檐角,或许拜读过明朝首辅杨荣为陈宗渊撰写的《中书智仲墓志铭》。这一块残砖断瓦,或许目睹了清朝礼部侍郎齐召南数次经过张思而留下《思道公像赞》等。踩在脚下的这块石头,或许在数百年前与徐霞客有一场相逢呢…..现如今的博士堂,也是村子的文化礼堂,与本地文化有关的内容,将可以在这里寻找到归宿。

上新屋里

来到张思村,距离七星井不远,你一定不要错过上新屋里,这里有一个故事在等着你。

这个保护完好的古建筑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坐北朝南,由一个主天井和两个小天井组成,共有24间,平方米,是传统的二层木结构楼房。整个建筑布局合理,组合巧妙,尤其注重雕饰,门窗、牛腿和雀替等构件都雕有各种图案,雕工相当之精美。它的前厅为单层建筑,正厅和两厢为楼房,寓意“步步高,级级升”。正厅和横堂隔扇门上的雕饰最为精细,裙板部分装饰以夔龙福纹、草叶纹等,周围绦环板上雕饰着山水人物,内容繁而不乱,层次多而不紊,疏朗而空灵。门厅屏障别有一番讲究,合起来就像山水地屏,折起来宛如山水册页。台门屋顶重檐翼角,廊下雕梁斗拱,器宇轩昂。正面台门阳刻楷书“霁景凝辉”,边门阳刻行草书“杏苑春深”。点睛之笔,构思巧妙,堪称杰作。据考证,建筑的原主人龙光公一生勤业修德,才华横溢,曾任政监司知事。果然文化是建筑的灵魂。

上新屋里大院的门上悬挂着“冰心雪操”的牌匾。话说龙光公房族里一位陈吴氏由平桥塘里嫁到张思,人称塘里太婆。她二十几岁丧偶,无儿无女,乐于助人。民国二十一年,县长张宝琛建老县堂,因为资金不足,张宝琛采用集资的办法来募集资金。塘里太婆慷慨解囊捐资块银洋。县长张宝琛亲自送来“冰心雪操”匾额。上面写着跋文:青年宁志操,如铁石之坚;白发全贞节,比秋霜之洁。

而今,“塘里老太”的宗族后人仍居住在这里,但堂中堂依然保留着原来的样子,柱子上有四副楹联书写着祖宗留下的家训,斑驳的木墙上贴满了古代的官报和捷报,彰显着主人曾经的辉煌。可见张思古村自古家风族训甚严,人才辈出,先贤文化突出。现在的上新屋里,是整个张思村的乡愁馆,集中保存着上千件村民捐助的老物件。看着那些生活用具,过去的时光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看到与那些器具一起走过的年代和人们的身影。而这,也是在外的张思游子,念念不忘的旧时光,和挥之不去的乡愁。

七星井

七星井,根据村里人口碑相传,说是当初陈氏祖上按照天上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掘井而成,所以取名“七星井”。

七星井水源丰富,即使大旱年头,也依然源源不断供水,永不枯竭。而且古井冬暖夏凉,是村民们取水闲聊的地方。七星井是张思的三张金名片之一。

据说,当年经商的张思人外出到同宗村借宿时,只要能准确回答出七星井在哪里,主人家就会待他像亲戚朋友一样。这种老一辈人的故事令晚辈总是羡慕不已。如今,七星井作为古迹被保护起来,井边绘制了一幅文化墙,教化百姓知理守节,诚实守信。井壁上苔痕青绿,仿佛从时光深处长出来的一样,令人无限遐想。

霞客古道

大多数人都知道徐霞客对于天台极其偏爱,徐霞客在他的传世巨著《徐霞客游记》开篇中所提到的“江司”,指的就是“张思村”;但少有人知道的是徐霞客曾两度悠游张思,并且留下了一条清幽的青石子路,如今叫做“霞客古道”。

古道不长,是一条狭窄的街巷,两边是当地住家,一溜的古居建筑,阳光洒在斑驳的门窗之上,依稀能看到投射在地上的雕花倒影,那一扇扇墨色的木门后面,推开走进,散落着的都是时光里的故事。在耳口相传的故事里,当年徐霞客途经这里,还向张思人讨过七星井的井水喝呢!

墩头台

古人择地建屋,笃信风水堪舆,张思村就是当地百姓眼中的风水宝地。据说,张思人的老祖宗陈广清做了个梦,梦中有一位高人告诉他,往西四十里,有一处风水宝地,遇一土墩可止,在那儿安家,必然人丁兴旺。第二天,老陈带着侄子前去,发现周围的景致与梦中一样,遂搬家至此。

这个土墩作为张思村的发源地,上世纪九十年代,村民在这座土墩处建造了一座亭台,称“墩头台”,台两侧的石柱上挂着一幅楹联:“自婺迁务园置山口书田书香不断;由清溯宋代开墩头基地基业无疆。”一副对联道尽了张思村的百年历史,也承载着每一个张思人的童年和象牙塔里的年少时光……在一代代外出远游的张思人心里,墩头台就是他们记忆中的乡愁密码,他们曾经聚在这里享受家族和睦的祥和热闹,他们也曾经从这里出发,把家风族训的种子朝向更远处播撒……

供销社(游客中心)

问一问今天的人们,可有谁知道供销社?说起来,这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见证过中国集体经济的时代足迹,见证过一段特别的历史时期。张思村就保留了这样一个历史文物建筑——供销社。

两层木结构的建筑斑驳古朴,立在村子中央,见证过热闹也见证过沧桑。如今,它是张思村的游客中心,走得累了可以在这里歇歇脚,医务室有温馨的服务,淳朴的本地大姐可以为你导游,特色小吃和土特产可以把张思的古韵带给远方的朋友……等到回去了,不妨问一问你的朋友:你知道供销社吗?

家风家训小广场

一本摊开的大部头书卷,一位头戴瓜皮帽的私塾先生正在激扬文字,三位童子则跟着先生,对着书本,朗声诵读——家训广场的这一个雕塑,人物形态惟妙惟肖,生动还原了张思村立德为先、读书明理、崇文重教的私塾文化场景。广场上还展示了清康熙三十三年()族长陈廷赞所撰的家风族训。

据介绍,《十劝》从人际、职业、持家、操守等,正面劝诫族人遵守传统道德礼仪;《十戒》则从反面告诫勿沾十种劣性;《四箴》从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角度规谏劝诫。这些家训已经存在数百年,集哲学、政治、经济、伦理、自然、历史于一体,融合百家良言之精华,是张思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情深意远!

熏风亭

张思的“熏风亭”取名雅致,出自论语的“熏风解愠”,好不诗意。熏风亭上有这样一副对联:好风能解愠,大道能殷民。意思是好的家风能让人纾解郁结,变得豁达,大的道义能让老百姓物质上、精神上变得更加富足——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崇文重教,人文张思的魅力源头。

一条始丰溪婉转悠扬,和着清丽山峰孕育出的张思古村,明媚、古老、从容、内涵,像极了旧时光里的美人,款款生动,摇曳生姿,时光越苍老,她越有味道。

文化长廊

一道长廊,了解张思的前世今生。

从宗风远畅牌坊到宗渊书院,之间是由一条古色古香的张思村文化长廊相连接。沿着清澈的小溪,这条长长的文化长廊向我们展示了张思古村落的历史与今天、张思村名人、名人与张思、党建文化和张思家风家训。能够这样进行细致梳理与展示一个村落古往今来的,必然是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累,也必然是源于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与传承。

张思人杰地灵,群英荟萃,具有江南聚居氏族文化的典型特征。自建村以来,这里的宗族管理体系日渐成熟,衍生出家训、家风这样的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也因此从张思走出众多名人高士。古往今来,也有众多历史名人往来张思,他们写诗作赋,立传作序,例如明代的胡俨、徐霞客、应大猷,清代的吴和甫、齐召南等众多名人。

十里滨江休闲道

在僻静的张思古村外围,始丰溪岸边,十里滨江休闲道伴着溪流修筑而成。宽阔平坦的路面,三米一路灯,五米一凉亭。伴着两边草木依依,绿树成荫,鸟鸣阵阵,清风拂面——无论是清晨来一场晨练,还是傍晚来一次散步,都是很惬意的。

走得累了,透过女儿墙的垛口,眺望村庄,前后有二溪环绕,民居临水而筑,依巷伸展,整个原生态的张思古村就好像在群山怀抱里一样,安详地守望着。更何况夏有凉风,秋有红叶,一年四季里都是美景的休闲道,是令人舍不得离开的休闲驿站。

观光悬索桥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你在这头,我在那头。

依山傍水的张思村,村民生活灌溉用水也都与溪流紧密相连,尤其是南面的榨树砩,以及北边的泉湖砩。村民来往进出张思都要过这两条溪流,所以溪上建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旧时,村中更流传着“无桥别进村,进村必过桥”的说法。

张思悬索桥为观光而建,不仅连接着溪流两岸,本身还是一道风景。如今的观光悬索桥为古韵幽幽的张思增加了另一种韵致。特别是黄昏时分,四周远山如黛,红色的桥梁与落日余晖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如今,青砖黛瓦,铅华洗尽,于岁月长河之中静默自处,与万物共同生长,这样的张思村让人不得不爱,在这里,吃地道的天台农家菜,在农家小院里聊聊天、喝喝茶、看看书,体验最质朴的田园农耕生活;观赏历史古建筑,体会岁月沧桑,当一回“守拙归园田”的现代陶渊明。

来源:风雅天台

责任编辑:张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26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