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早期国家

2023/7/14 来源:不详

原标题:刘斌韩建业贾笑冰讲述良渚古城、南佐遗址、牛河梁遗址的建筑布局与精美器物(引题)

年前中华大地上的早期国家(主题)

年12月24日下午,第-3期文汇讲堂“年的中华大地早期文明”,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良渚古城发现者、发掘主持刘斌,中国人大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长江学者、南佐遗址发掘主持韩建业,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牛河梁遗址发掘主持贾笑冰受邀线上演讲。澎湃新闻网提供特别支持。左边分别为刘斌、韩建业、贾笑冰。右边图①为良渚古城布局,图②为南佐中轴线布局的宫城,图③为牛河梁墓葬的玉器显示出等级整理李念金梦版式:李洁

刘斌:良渚古城内外的惬意江南生活

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认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一个原始社会的概念。年7月6日,良渚古城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得到世界公认。

良渚古城:选址理念、内外城、辉煌的宫殿

良渚文化核心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良渚古城则是它的都城,古城布局遵循《吕氏春秋》中“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的理念。坐落在大雄山和大遮山之中,若以宫殿区为原点,三公里为半径画圆就是良渚古城的王城范围。

良渚古城分内城与外城。内城中心的宫殿区,东西约米,南北约米,人工堆砌的土台高度约12-16米。内城墙用2个自然小山作为东北角和西南角两个对角。年被发现时引起极大轰动,因为其面积有万平方米,约4个故宫大。经过勘探,发现城墙不是一条笔直的线条,而是随地势存在曲折蜿蜒。四面城墙各有2个水城门共8个。南面有一个陆地的城门。北城墙保存得最好,至今还有4米多高。建城墙的石头从山上搬来,土也取自山坡。城内外河网密布。

年,又确立了外郭城面积有万平方米,约8个故宫大。

宫殿区莫角山西面则是反山、姜家山等贵族墓地,这是一个非常规范、有序的布局,因为西面和东面是一种生死概念。反山位于城西北角,年首次发现有贵族墓地,共清理了9座良渚早期墓葬和2座良渚晚期墓葬。年和年,又相继发现了反山附近的瑶山和汇观山上有尺寸、结构相同的贵族墓地和祭坛。

在良渚古城申遗前,我们对莫角山土台进行了钻探与发掘,在上面找到了35座房基。当时是先堆一个30万平米的高台,在其上又堆了3个小高台,叫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相对高度约4至5米。小高台之间有个沙土广场,是当时的活动场所。

宫殿区三面都找到可抵达边缘的古河道以及码头的遗址。

良渚玉器:标识身份、权力,并祭神

良渚文明特点之一,是以玉来标识身份、祭神,玉代表权利和信仰。

年第一次在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发现了良渚随葬玉器大墓,其中有《周礼》中记载的玉琮、玉璧。下面选几种加以解读。

第一种是代表良渚神徽羽冠的冠状饰。它呈现出头戴羽冠的人形,下面是鸟爪,中间是兽面,表示人和动物合体的造神,与《山海经》里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类似。良渚所有贵族墓葬里的大小首领都要戴一个玉制仿羽状饰,巫师和首领以此表示自己是神的代言人。

第二种是代表着王权和君权的玉钺权杖。在反山、瑶山的贵族墓葬男性都会随葬玉钺,作为武器的权杖上端和下端都镶了“舰形饰”,象征着纵向观看是对折起来的神像帽,喻示王权神授。甲骨文“钺”字的象形字,后来被假借为“王”字,林沄先生专门论述了“王”字起源于钺。这是一个非常高级的设计。

第三种是神徽载体的巫师法器玉琮。玉琮王四面竖槽里各刻了上下两个神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将它做得立体化,于是就把鼻子部分加高,变成了一个外方内圆的方形。鼻线逐渐加高,纹饰逐渐简化,良渚之后就变成没有纹饰的玉琮了。

第四种是良渚晚期祭神主材料的玉璧,其上会刻上祭神的符号,《礼记》将它纳入六瑞系统,“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礼天礼地的玉璧玉琮都是良渚人所发明。

良渚古城生活:食、住、行、水利

在宫殿区南面的高地池中寺,发现了1万平米左右的储备粮仓,该地被烧毁的稻米约有20万公斤。年在距离良渚古城东面约20公里的余杭茅山遗址(现位于临平区),发现了5万多平方米的大型稻田区。

古城内发现的古河道钟家港加起来大约30公里长,有8个水城门。在古河道里发现良渚人制作的护岸,所用木头粗细和间距都一样,可见是一个非常标准化的工程。河道里出土了许多有机物质,有不同种类的植物,如桃子、甜瓜、柿子、芡实、菱角、李子等。也发现了精美的漆器觚形杯,属酒器一类,其他漆器上还会镶嵌玉器,这体现了贵族们非常精致的生活方式。良渚时期的陶器也很发达,泥质陶大部分是黑陶,也有少数红陶或者彩陶。

年,在位于外郭城和内城中间的美人地遗址,发现良渚时期的河岸是木头所做,发掘时保留的高度还有1.7米。做法类似现在修铁路,在底下先铺枕木,其上架一根大木板,再立木头。可见临水而居的惬意生活。

良渚古城拥有非常发达的水利系统。古城西北面已发现了11条水坝,这几年又有新发现。经过碳-14测年,确认水坝距今约-年。高坝和低坝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利系统,形成的库区面积大约14平方公里。良渚水利系统比有史书记载的大禹治水早了一千多年。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和整个古城大的土石方约有多万立方米,要组织这样超大规模的工程,应该是已具备国家形态了。

在距今4年左右,良渚文化在长江下游发展为广富林文化和钱山漾文化。在此后的龙山时代,良渚玉琮向北扩至陕甘青,向南抵广东石峡文化。山东五莲丹土遗址、山西陶寺遗址、延安卢山峁遗址、榆林石峁遗址出土的玉琮都与良渚玉琮有关。在商代殷墟妇好墓、成都金沙遗址、四川三星堆遗址,也都发现了良渚式的玉琮。

因此,通过良渚古城可看到距今五千年长江下游地区高度发达的文明;通过其玉器的流变传播,可看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

韩建业:南佐都邑,最大中轴线布局宫殿

和良渚遗址相比,南佐遗址还只是一些前期的有限发现。

它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郊,泾河两个支流之间的黄土高原最大塬地董志塬上,附近有陇西的大地湾遗址等,南佐是同期中最大的一个中心聚落。它在年调查发现,上个世纪做过两阶段6次发掘,主要是发现了一座建筑面积七八百平方米的大房子。从年开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了第三阶段的发掘。

30万平方米核心区,环壕是大型水利工程

南佐遗址仰韶晚期遗存分布较密集的范围约有万平方米。有几项重要发现:

第一,发现了由9座夯土台和外侧两道环壕组成的约30万平方米的核心区。北边的圆形台面积最大,直径约50多米,东西侧各有4个边长为40米的台。

这9个台像9座金字塔一样,初步推测圆形台是祀天的“天坛”,东西八台或是祭地的“地坛”,现存仍有5-7米高。而宫殿区面积加起来只相当于两个台子大小。台子外面有内环壕将其环绕成方形或圆形,外面还有外环壕。台子内侧通向中轴大道处(现已水土流失变成大沟),有一条近百米长的台阶状坡道,通向台子上方。推测其余台子都有道路和中轴大道相连。

对西3号台西侧的壕沟进行解剖,发现壕沟局部宽20米,深10米,台子侧壁和底部有2-4米厚的夯土,像南水北调渠一样,显然里面经常流水,实际上是一个大型的水利工程。我初步估算,9个台子内外环壕加起来至少长达5公里,这样大规模壕沟的修建,至少需要人一年时间才能完成,还不算后勤配套。

最早最规范的中轴线布局“宫城”,像紫禁城

第二,发现了中央部位布局严整、中轴对称的“宫城”。这两年我们做出了夯土宫墙,发现了最早的瓮城。宫城面积3多平方米,加上“护城河”约有上万平方米。

宫城中央是一个建筑面积七八百平方米的夯土墙的大殿。大殿有一个中轴线,从宫城的北端通向南端,走向是自北向南穿过大殿两个大柱子中间,穿过大火坛、中门,穿过宫城南门,再向南可能连接中轴大道。这应该是目前发现最早且最规范的中轴线。整个宫城布局看起来颇像紫禁城,东西两边各有侧室或侧殿,总体是中轴对称结构。

宫城南门两侧有柱洞,一侧还有门塾,内有火塘。所有房间的墙都是版筑很好的夯土墙,保存至今还有2米高,地面和墙壁都用白灰装修,火塘也都是白灰面。有一屋内地上有长凸棱把房间分为两部分,一边有猪下颌骨、陶器等,可能是祭祀场所;另一边非常干净,可能住人或别的功用。这样的室内分隔布局也是首次发现。

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大型宫殿建筑

第三,发现了五千年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大型宫殿建筑。建筑面积多平方米,室内面积多平方米。宫殿分前后两部分,前厅部分三排大柱子,每个柱子直径80厘米;过了三个门是殿堂部分,中心大火坛直径3.2米,相当于两个人的身长,后面两个顶梁柱直径1.7米,还有很多结构非常复杂的附壁柱,这样规模宏大的建筑是前所未见的。

南佐遗址可分早、晚两期,整个大殿主要是早期使用。后来大殿空间和所有的房间全部都被夯填起来,形成数千平方米的大夯土台。距今年左右在上面建了晚期建筑。

白陶、黑陶等制作技艺高超,与长江流域有交流

第四,在宫城东边祭祀区发现了大量制作水平高超、高等级的祭祀器物。

东边祭祀区的器物,包括一组9件60厘米高带有盖塞的酒瓶子——小口平底彩陶瓶,这种又能盖又能塞的瓶盖塞还是首次发现。发现了数百个箍白泥附加堆纹的陶罐,在其他地方很少见。

还发现了一些在黄土高原罕见的白陶。一件带盖的白陶簋最薄处仅一两毫米,制作水平非常高,而白陶原料之一瓷石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还发现了黄土高原很罕见的光亮的黑陶,其渗碳技术最像良渚文化。所有陶器烧造温度大多℃以上,新石器时代一般陶器烧造温度在℃以下。

绿松石的原料更可能来自长江流域。发现了中国年代最早的红砖,专门模制后烧制。

第五,发现了大量炭化水稻。在祭祀区发现了几百万粒水稻,约有一二百公斤。是来自长江流域还是自我种植,目前尚无最终结论。

南佐都邑性聚落的发现表明,距今年前后,陇东地区已进入早期国家或文明社会阶段,这对于客观认识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对中华文明形成中的关键地位,对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贾笑冰:牛河梁祭祀礼仪完成史前首次制度创新

红山文化的年代范围大致从距今年至年,时间跨度年,空间分布超过20万平方公里。今天以正在发掘、研究的牛河梁遗址为重点,由点带面来讲述红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根系、中华礼制的起源点。

旧识:坛庙冢体系的确立

年,考古界前辈们对牛河梁遗址发掘,确认了早期的16个地点。虽然目前新确认遗址点已多达67处,但这16个核心地点因确立了坛庙冢学术体系仍独具价值。

在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由天然的六棱石柱围成的圆形遗迹有直径不同的三个同心圆,逐级升高形成了三个台阶。相邻同心圆的直径比正好是2,根据冯时先生的测算,分别对应冬至、春秋分和夏至,与地上所观测的太阳的运行轨迹相同,推测应是祭天用的坛。坛位居整个遗址区偏南侧,与后世的礼仪制度——北郊祭地南郊祭天也完全吻合。

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的1号建筑址就是带有彩绘壁画装修的女神庙。

冢是红山文化比较重要的发现。

以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为例,从西往东依次有6座冢(其中3号冢后被确认为“坛”)。冢内有大、中、小型墓葬。1号冢中心大墓M26的一侧是有6级阶梯的墓道。商周时大墓都有墓道,一侧带阶梯的墓道开了中国墓葬制度的先河,在距今多年的牛河梁就已看到滥觞。大墓随葬的玉器非常精美,如玉器组合——勾云形玉器、两件玉鳖,两件璧,一件镯,一件鼓形箍。又如16地点中心大墓M4墓主人头下所枕的禽类形状的器物和腹部双手放在胸前的站立玉人组合,彰显了墓主身份。

中型墓葬规模小一些,小型墓仅能容身,几乎没有随葬品。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以“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肯定其对中华文明的作用。“唯玉为葬”显示红山文化中已出现玉礼制。

新知:牛河梁遗址新发现

在结构布局上,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最早确认有功能相异的四个建筑址,分别是女神庙、品字形山台、陶片窝和有密集柱洞、火塘的75平米房子,随着-年、的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建筑是经过设计的统一整体。

品字形山台被重新划分为8座台基址,最近又在通向女神庙的位置发现了9号台基,女神庙就坐落其上。结合调查、试掘的成果,整个台基建筑群已达近10万平米。在5、6号台基之间的凹陷地带发现了一条通向女神庙的通道,通道两侧是对称排列、用石头垒砌的挡水墙和向东南、西南两侧延伸的长排水沟,旨在洪水爆发时保护女神庙和9号台基。

女神庙是南北狭长型建筑,其北侧有一条与其方向一致的斜坡状通道,以这条通道中心为轴线,5、6号台基址及其南侧的“八字形”挡水墙和排水沟形成了东西对称的布局。

年在女神庙的北边和东边各打了一条探沟,确认9号台基残存垫土的深度不低于3.5米,这意味着红山人用人力通过垫土、砌石完成了改造了整个山脊的自然地形的巨大工程。

其次在台基建筑上发现了不少祭祀用遗物。发现了陶缸组合,附近还发现了燎祭遗存,出土了炭化的栎果、胡桃和经过火烧的玉料。

再思:对新发现的再解读

基于新发现,对于牛河梁在精神层面的礼制建设可有再解读。

文献和古史领域显示中国礼制有四个特点:祭祀主体等级不同,祭祀场所规模不同;祭祀对象不同,祭祀方式不同;祭祀对象等级不同,祭品种类、组合不同;玉礼器显示身份等级。

有学者认为中国有很长的巫觋传统,也有学者试图用萨满来解释红山人的信仰体系,也有学者认为萨满就是中国的巫。巫术是准宗教现象之一,起源于早期原始社会,它力图影响或者控制客体。对待神灵的方式是强迫或者压制神灵,而不像宗教取悦或讨好他们。从宗教发展史角度来看,红山的信仰体系已经完成了脱巫、进入了以献祭、乐舞取悦讨好神灵的古代宗教阶段。

由此看,东山嘴是牛河梁附近的区域性礼仪中心,规模比牛河梁小很多,当时已形成不同的祭祀主体,规模不同的祭祀场所。燎祭、祼礼、瘗埋等各种祭祀方式的出现,说明已形成了祭祀对象不同、祭祀方式不同的体系。比如,燎祭遗迹中出土的碳化果实,应是燎祭的一种燃料。祼礼是“以酒灌地以请神”,用来敬祖先的。陶缸组合中的圆陶片就是祼礼组合的实物证据。以胡头沟和牛河梁遗址墓葬随葬的玉器做比较,同一种玉器在体量、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差异,足以说明玉礼器在象征身份、等级、地位上的重要作用。

综上,以牛河梁为代表的红山社会有如下特质:

其一守正创新。在不晚于距今年,完成了中国史前时代第一次制度创新,以祭祀礼仪、玉礼器使用为核心,形成了整合红山社会的制度。

其二以文化认同形成兼容并包的弹性社会,上层礼制基于等级的一致性,生活聚落表现出来多样性。

其三文明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有密切交流,取长补短。

其四影响深远。天神、地示、人鬼的古代宗教体系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以玉明礼、以玉比德的玉礼制、玉文化到后期扩展至整个东亚地区。可见,以牛河梁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特质的源头之一。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47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