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成华强力助推丹巴县全面乡村振兴
2024/8/10 来源:不详年,按照省、市安排部署,成都市成华区对口帮扶甘孜州丹巴县。年,在成华区的对口帮扶下,丹巴县如期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迎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
面对帮扶形势之变,成华区以规划整体性、项目示范性、质效连续性工作模式,从资金项目、民生产业、人才智力、基层治理等方面着手,多点纵深发力,从冲刺新目标、强化新支撑、构建新机制三方面切入,为丹巴县全面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新目标
编制高标准五年规划提升规划整体性
巴底镇邛山村40亩金丝皇菊种植基地已投产,半扇门镇团结村冬暖式大棚产业园已投运,丹巴县就业创业中心已建成,格宗镇江达村亩农旅产业基础设施加速提档升级,丹巴冷链物流仓储中心加快推进……成华区对口帮扶丹巴县的一系列新重点项目,如同一股强劲助力,正推动丹巴乡村振兴“加速跑”。
丹巴脱贫奔康后,面临的课题是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书写乡村振兴的全新篇章,这也给成华区的帮扶工作带来了全新课题。
面对新课题,成华区确立了新目标:打造对口支援新模式,建立乡村振兴示范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新工作,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民生新常态,树立基层治理标杆。
如何实现新目标?成华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长李凤来说:“乡村要振兴,规划须先行。”为此,成华区科学编制并启动实施第三轮(—年)对口支援规划。
初到高原,工作队马不停蹄地深入丹巴的各个乡镇,与当地干部群众促膝长谈,了解产业经营、帮扶带动、群众受益、项目建设进度等情况。李凤来回忆说:“每一天都在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情况。”
总结十年对口帮扶经验,实打实蹲点调研,成华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思路逐渐清晰:编制高标准五年规划,提升规划的整体性。
翻看规划可以发现,该规划统筹衔接丹巴县“十四五”规划,将成华区的对口帮扶工作纳入丹巴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同时突出“整体性、示范性、连续性”,聚焦聚力帮助丹巴县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大力实施资金项目、民生人才援助,全力构建产业互补、人员互动、观念互通、发展共赢的对口支援工作新格局。
规划整体性突出。本着“一年办成一件实事、三年办成一件好事、五年办成一件大事”的原则,成华区根据帮扶情况和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适时调整、制定阶段性对口帮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充分论证、科学制定对口帮扶、、年度实施方案,并确保其严格执行、扎实推进。
新支撑
围绕乡村振兴示范性村落打造帮扶样板
新一轮帮扶工作中,围绕“丹巴需要什么、成华能做什么”,成华区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人才智力、基层治理等8个方面着手,深入乡镇、走访部门、开展调研,梳理出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符合丹巴产业实际、贴合成华资源优势的优质项目31个,其中,年度17个、年度14个;涉及计划内投入财政资金.05万元,其中,年度.05万元、年度万元。
总结过去的经验,成华区以“点线面”结合为核心理念,围绕一个示范性村落,通过资金项目、民生产业、人才智力、基层治理等多个方面打造标杆项目,打造帮扶样板,在未来的帮扶工作中全面复制、广泛推广,促进对口帮扶工作提质增效。
走进丹巴县格宗镇江达村,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的羊肚菌产业大棚映入眼帘,大大小小的羊肚菌破土而出,长势喜人。该村共有户人,成华区计划以“现代特色造血农业”“新型研学旅游”为抓手,打造江达村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点,带动当地群众就地就业增收。
年,成华区投入帮扶资金万元,立足农业产业基础条件,对江达村传统优势产业羊肚菌种植进行提档升级,新建两用种植大棚替代原有的黑色薄膜大棚,在大幅提升美观度的同时,实现冬夏蔬菜、羊肚菌轮种,实现每亩年增收约元。未来三年,成华区预计投入万元,建设智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和花椒林、生态养殖等基地集群,开发农业体验、农业观光、MCN孵化园等农旅项目。
在巴底邛山土司官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点,成华区深挖邛山村“土司官寨”和“美人谷”IP内涵,引入金丝皇菊种植40亩,亩均增收元,同时形成特色景观;通过打造景观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形成美人谷丹巴全域旅游关键观光节点。
半扇门镇团结村冬暖式蔬菜大棚产业园项目,是成华区援建丹巴县的重点造血产业项目之一。该项目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产业发展模式,集中种植水果黄瓜、番茄等经济作物,预计年产业园年产量将超过吨,年产值超万元。目前,该产业园已辐射周边10余个村组,带动务工余人,年均增加务工收入80余万元。
团结村党支部书记王继华说:“以前,村民们看天吃饭,只能在村里种些玉米、土豆,一年挣不到几个钱。如今,在家门口就有活干,学到种植技术,收入还增加了。”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成华区总结运用“十年探索实践”取得的宝贵经验,在深化对口支援上再下功夫、再出实招,推动“输血式帮扶攻坚”向“造血式产业振兴”转移,大力实施“数商兴农”“数商兴旅”等工程,探索构建“规划带动、项目推动、营销拉动、产业联动、机制驱动”合作发展新机制,推动产品共育、市场共享、渠道共联,助力丹巴县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在集中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同时,成华区还在丹巴全县种植范围内大力扶持蔬菜、高山羌活、美人脆苹果种植和藏香猪养殖等特色产业,通过造血式产业帮扶,切实提高群众收入,全面美化人居环境,激发出丹巴县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新机制
创新搭建“牵手1+1+1”帮扶平台强化质效连续性
站在新起点上,成华区延伸帮扶触角,创新帮扶机制,强化质效连续性。
组成“牵手1+1+1”新型帮扶共同体。在原来“帮扶区—受扶地”结对帮扶模式基础上,成华区进一步强化责任到人的“一对一”帮扶,创新建立由帮扶区(街道)—工作队员—受扶县(乡镇)组成的“牵手1+1+1”新型帮扶共同体。
具体来说,不管是规划内还是规划外项目,每位工作队员都要“一对一”对应服务一个项目,真正将帮扶力量下沉到项目上。
在此之前,成华区“一对一”帮扶丹巴县项目,每个街道“一对一”帮扶丹巴县乡镇的项目。
现在,工作队员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可以随时掌握项目信息,并将信息反馈给帮扶方和被帮扶方。同时,工作人员也可以帮助双方交换意见,督促项目进度。
另一方面,将帮扶力量下沉到项目,也便于工作队员对规划内的项目进行“一对一”跟踪问效。
工作队选派专人具体负责项目,实行每个帮扶项目和结对乡镇“点对点”队员蹲点跟踪指导,明确帮扶时间表、责任人、任务图,挂图作战,让帮扶挠到痒处、戳到痛处,确保项目尽快落地建成。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工作队开展了结对“传帮带”行动,要求队员们发挥各自优势特长,在岗位上至少“传帮带”1名本地干部人才,效果初显。工作队队员樊胜说:“结对子后,我和当地干部的联系更密切了,责任感激励我全力以赴地去传授自己的工作经验。”
此外,成华区还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持续深化全域结对援助力度,按照机构对口、行业相近、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丹巴县实际需求,采取“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等方式开展结对帮扶,共11个街道、23个部门、48个社区、24所学校、8家医院、46家企业分别与丹巴开展结对帮扶,形成了上下“一条心”、全区“一盘棋”、帮受双方“手牵手”的全员参与大局面。(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