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常见器型50例
2022/10/28 来源:不详怎样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kyy/141005/4487886.html
编者按:
瓷器器型总体大概有种,常见器型大致例,若能掌握这种常见器型,平常所见便能叫出来名字了。
瓷器常见器型50例
1梅瓶
梅瓶是汉族传统名瓷,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2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又称玉壶赏瓶,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
3赏瓶
赏瓶,汉族陶瓷艺术的珍品。为雍正一朝最新出现的一种造型,作赏赐之用。其器型来源于玉壶春瓶,传世品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细长颈,肩部装饰凸弦纹,圆腹,圈足。赏瓶一般采用这样固定模式的纹饰,颈部装饰青花蕉叶纹,腹部装饰缠枝莲纹。其意喻深刻,“青”代表“清”,“莲”代表“廉”,“青”“莲”合在一起,包含着清中晚期社会的意愿,希望时政“清廉”。
4.蒜头瓶
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蓝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种。明嘉靖蒜头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装饰;明成化蒜头瓶,仅口部作花瓣状,耳为随意堆塑;明正德蒜头瓶,在瓶腹上设出戟;明万历蒜头瓶,趋于简化,口部已无蒜头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为多见。清代蒜头瓶的器形趋于轻盈秀美
5.洗口瓶
洗口瓶是古代汉族工匠烧制的瓷瓶样式之一,以瓶口似浅洗而得名,宋代南北瓷窑都有这种瓶式,以龙泉窑烧制量最大。器形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洗口,直颈,垂圆腹,圈足;第二种为洗口,直颈,折肩,筒式腹,浅圈足;第三种为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通体以数道弦纹装饰。耀州窑的洗口瓶,颈部较短,鼓腹似球状。一般说南方作品修长,北方作品圆浑。
6.棒槌瓶
硬棒槌瓶,又称圆棒槌瓶,主要指康熙年间的式样,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大小不一,高者约70厘米,矮者仅有十几厘米。器腹有高矮和粗细之分;粗腹者,器形庄重,高约40厘米;细腹者,器形秀丽。
u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康熙中期以后的棒槌瓶,器形趋于细长,为了与雍正时期的棒槌瓶相区别,取名硬棒槌瓶。常见的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五彩开光等品种。
7.灯笼瓶
u灯笼瓶,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形似灯笼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颈,丰肩,筒腹,圈足。灯笼瓶是雍正时期景德镇官窑创烧,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乾隆时期灯笼瓶的制作较多。
u两宋时期,南北各地的瓷窑大量烧制各类瓷瓶。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净瓶、盘口瓶、瓜棱瓶等等。明清时期是瓶类发展的顶峰,此时瓷瓶的实用价值已经逐渐退化,装饰功能占据了主导地位,各种不同造型的瓷瓶,如天球瓶、观音瓶、蒜头瓶、凤尾瓶、灯笼瓶等等,线条优美,极富有观赏性。
8.撇口瓶
撇口瓶,是清雍正时期非常流行的瓶式之一,基本造型为撇口,束颈,长弧腹,腹下内收,外撇式高圈足。
9.葫芦瓶
u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喜爱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
u南宋后期龙泉窑创制的瓶式,瓶体似葫芦,故名。小口,短颈,瓶体由两截粘合而成。名与“福禄”谐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宋元时期,龙泉窑、景德镇窑均有生产。
u从元代起出现了八方葫芦瓶,上圆下方葫芦瓶以及扁腹葫芦等各式葫芦瓶。明清两代,葫芦瓶大量烧造,器形也有较多变化,有方形、圆形、蕴涵天圆地方之意的上圆下方和多棱形等许多品种。其中还另有专名,如“抱月瓶”即是明永乐、宣德年间烧制的扁腹绶带葫芦瓶。至康熙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自雍正以后,开始出现一孔葫芦瓶,变化多端,其中的器口内敛、卧足、装饰有对称如意带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u品种有有青花、五彩、五彩描金、仿哥釉、茶叶末以及蓝釉、白釉、黄釉等其他单色釉。纹饰大多带有道教色彩,也有书写吉祥文字的。
10.盘口瓶
盘口瓶,瓶式之一,因瓶口为盘状而得名。一般为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北朝至隋的则短颈,平底。
u盘口瓶是瓶式之一,流行于北朝至隋。盘口,短颈,平底。因瓶口像浅盘而命名。北朝的花瓶,腹瘦长,最大腹径在近底处。隋代的瓶则颈部细长,腹部较丰满,略呈椭圆形。明清时也有烧造,品种有青花、五彩、单色釉等。如天津博物馆藏的清康熙孔雀蓝釉盘口瓶,高12.3厘米,盘口,直径,丰肩,腹中部收敛,假圈足,沙底,通体施孔雀蓝釉,造型优美大方。[2]
11.鱼篓尊
u鱼篓尊,尊的一种式样。大口,短颈,圆腹,圜底,造型似鱼篓,故名。
12.石榴尊
石榴尊是尊的一种式样。唇口外卷,短颈,圆腹,圈足,因其外卷的口部似张开的石榴果,故名。景德清代雍正镇窑始烧,品种有青釉、窑变釉、茶叶末釉等。属于观赏器
13.胆瓶
u胆瓶是长颈大腹的花瓶,因器型如悬胆而得名。直口,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部丰满。为花器,始烧于唐代至清中晚期。盛行于宋代,是陶瓷器型中的经典。\n胆瓶由于造型典雅优美,给人超烦脱俗的无限情趣,为当时宋代朝野各界所追捧。
14.荷叶盖罐
u荷叶盖罐为元代中、晚期产品,吸取了国内外多元文化的因素,形成了独特的时代风格。
u直口、广肩、鼓腹,盖为荷叶形,胎体厚实,质地粗厚,釉色青绿,色泽清亮,厚胎厚釉,该罐器底、器身是成型以后再粘接上去的,因此圈足底部留有二层胎的制作痕迹
15.三足炉
u直颈鼓腹,腹底附三个尖状足。器物造型简练朴素,给人以敦实的感觉
16.孔明碗
孔明碗又叫诸葛碗,其最大的特点是由两只碗上下粘接而成,两碗中间留空,外面碗底心有一圆孔相通,人们便因这“孔”而将其美称为“孔明碗”,孔明先生姓诸葛名亮,自然又叫诸葛碗了。其实,这碗与诸葛亮一点关系也没有
17鸡心碗
鸡心碗是明代永乐、宣德时烧制的一种碗,特点是碗底心外侧有鸡心状突起,形态为碗腹较深,足较小
18.高足杯
u高足杯也称马上杯,它同于高足碗,上为碗形,下有高柄。高足杯也称把杯,外观美丽,实用方便,是陶瓷中的典型器物。每个朝代的高足杯都有各自的时代特征
19..卧足碗
卧足碗是碗的一种式样。浅腹,碗底心内凹,以碗壁充当圈足,故称卧足碗。多见于明清两代。
20..天字罐
天字罐是汉族陶瓷艺术的珍。品明青花器。大小均有,大的似酒坛,大口,短颈,肩圆,腹收敛,大底,底部以钴料书写“天”字款。器身绘以山水纹饰。
21.梨壶
壶身为梨形,弯流曲把,矮圈足。永乐时青花梨壶矮颈,圆腹,弯流,曲把,尖顶盖,圈足稍高。成化时器身较前期略长
22.鹤颈瓶
鹤颈瓶是明代瓶式之一,圆口,长颈,球型腹,卧足。属长颈瓶,因颈部极细极长而得名
23.u渣斗
渣斗又名奓斗、唾壶,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晋代,用于盛装唾吐物。如置于餐桌,专用于盛载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小型者亦用于盛载茶渣,故也列于茶具之中。
24..高足碗
碗的一种式样。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25..执壶
执壶,最初的造型是由青铜器而来,南北朝早期的青瓷当中,已经完成了这种执壶的造型。其后在唐宋两代是金银器中的一种酒具,这从唐宋绘画上是很容易看到的。直到现在,还有宋代青白瓷的执壶流传下来。
26琮式瓶始见于宋,一般认为始出现于南宋,至于北宋是否已有琮式瓶生产,说法尚不统一。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这种器形。
27.僧帽壶
僧帽壶:中国元代创制的瓷器造型的壶式之一。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元器形体敦实、壶颈较粗、壶流略短,明器壶流略长,清器颈略高,腹部略瘦。最早为元景德镇青白瓷器。明清两代继续烧造。有青花、红釉、白釉器等
28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多见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永乐朝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的,故名。
29.将军罐
明清时期罐器之一,其盖颇似将军的头盔,故而得名。将军罐始见于明嘉靖、万历年间,至清顺治之气基本定型,盛行于康熙朝。其器形体高大
30.观音瓶
观音瓶流行于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康熙一朝景德镇窑烧制的瓶式很多,有时瓶、尊在称呼上不易区分,一般来说,凡口小腹大的均称为瓶。观音瓶特征是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修长,线条流畅
31..花觚
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期。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常见的有五彩花觚和青花花觚两种。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民间传说、缠枝花卉或是花鸟等。花觚的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明代的花觚主要是三段式的,上面是喇叭口,中间是鼓腹,下部是凤尾,器型古朴典雅。我们常见的明代花觚以五彩最为贵重。一般都呈现出文饰繁密,层次分明,色彩艳丽,风格硬朗的特点。
32..宝月瓶
宝月瓶是汉族传统名瓷之一,属于瓷瓶的一种样式,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雍正早期烧制,后停烧。乾隆时又有烧制,多为青花
33.贯耳瓶
贯耳瓶是古代工匠烧制的瓷瓶之一。流行于中国宋代。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直颈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
贯耳瓶在哥窑、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清代亦有仿制。
34.出戟尊
出戟尊是尊的一种式样。仿古铜器造型,敞口,腹微鼓,足外撇。考古发现钧瓷中出现出戟尊较少量,馆藏量低。民间收藏中则可以发现,钧瓷出品的出戟尊品相保存度高,其历史价值意义以及市场价值意义颇高
35.盉
盉是汉族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中国古代青铜器从商代晚期开始,造型特点是敦厚凝重,装饰繁复,图纹威严神秘,西周大致秉承商代旧制而略有变化。随着王权衰落,礼崩乐坏,青铜礼器中逐渐透出一些令人轻松的气息,旧有的神秘、庄重与沉闷渐渐隐去,而新的有创意的造型和纹饰,一步步走向百姓生活。
36.象耳折方瓶
瓶似方胜而得名,肩部塑有对称的两个象耳,是“太平有象”之意,
37鹅颈瓶:敞口细颈,下有圈足。
38.柳叶瓶
柳叶瓶是瓶的一种式样。器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又有美人肩之称
39.凤尾瓶
凤尾瓶是瓶的一种式样。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40.象腿瓶
瓶的一种样式。象腿瓶,即一统瓶。清代创烧的一种瓷器造型。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41.转心瓶
转心瓶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属于清代创制的一种瓶式。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转“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内瓶上部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
42.鸡头壶
魏晋至唐初民间流行的一种饮器,亦称天鸡壶、鸡首壶。因壶嘴作鸡首状而得名。西晋时器形较小,圆腹,肩部
贴一鸡首,小而无颈。壶嘴有的可通,有的是实心,壶肩部有系,小平底。
43.唾壶
唾壶,承唾之器。魏晋、南朝时常用的随葬陶瓷器。早期造型较晚期优美,大口、圆球腹、高圈足,形似尊。后逐步演变为盘口、扁圆腹、平底或假圈足。南朝时还配以盖和托盘。
44.凤头壶
凤头壶是壶的一种样式。因壶口部为凤首形,故名。
是唐代陶瓷中特殊器形,吸收了波斯金属器凤头壶的特点,烧制白釉、青釉及三彩凤头壶。
洗口,一侧有流,颈部内收后向下展开与腹相连,腹部微硕,下承以喇叭形高足;另一侧由口至底附以直立的龙形柄,凤头壶盖合于壶口之上,构成完整的凤头
45.皮囊壶
皮囊壶是辽代工艺品中极具特色的一个品种,常被作为辽代墓葬断代的重要依据。
皮囊壶,壶的一种样式。因形如皮革缝制的水囊,故名。
早期造型壶身较短,下部肥硕,因形如马蹬,故又称“马蹬壶”;中期以后壶身增高,缝合痕也逐渐消失
46.鸡冠壶
鸡冠壶,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亦称“马镫壶”、“皮囊壶”。是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样式而烧制的陶或瓷壶。装水或盛酒的器皿。
扁体,下腹部肥硕,上腹部一端有向上直立的管式短流,余部边缘呈板平的一半云头形或满弓式提柄,与流连接很像公鸡的顶冠,故名
47.苹果尊
清代康熙年间的典型器之一,是一种形如苹果的水盂,有缩颈和无颈两种,无颈的以釉里红为多,缩颈的以苹果绿和天蓝釉为常见,底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官窑器为多。
苹果尊形似苹果的瓷质容器。侈口,短颈,器口颈若果蒂,下凹于圆腹之中。丰满圆润,为清代康熙朝独有器形之一。
48太白尊
太白尊是一个清康熙时期官窑典型器物,又称太白坛、鸡罩尊。清康熙官窑典型器物之一,因摹仿诗人、酒仙李太白的酒坛,故名。又因形似圈鸡用的罩,还有鸡罩尊之称。
型为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腹部渐阔呈半球形,浅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齐。
49.观音尊
尊的一种式样。侈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
侈口,丰肩,腹下渐收,器底外撇,圈足
50.鼓钉洗
笔洗的一种式样。系仿古铜器形制,洗身凸起鼓钉装饰,故名。宋代钧窑、龙泉窑均有烧制。
鼓钉洗主要在宋代宋徽宗时期的钧窑、龙泉中有所烧制。流行了一段时间后鼓钉洗造型消失。后来在金、元仿烧较多,至清代雍正七年的时候,仿钧窑比较成功,包括鼓钉洗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