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这才叫美人
2022/8/13 来源:不详白癜风用什么药好些 http://m.39.net/pf/a_4442971.html
物道君语:中国美人,美在皮相,也在气质,更在风骨。
昨天,我们聊了香港美人的迟暮,说是美人的迟暮,不如说是审美的迟暮。
因为“美人”一直都在,不过是换了模样,都变成了“削成瓜子的脸,大如铜铃的眼。”
审美迟暮,是对美的形容变得单一且懒惰。
有期《十三邀》,许知远对话金宇澄,他们说了一句话:
“在美瞳时代明眸善睐。”
“美瞳”与“明眸善睐”,各代表不同时代的审美在同一句话里交锋。就如有人说的:当我们轻易用美瞳就能让眼睛变大变圆时,谁还会在乎你什么明眸善睐。
我不以为然。
明眸善睐不仅不老土,恰恰是我们丢失的诗意审美。
当我们重归“明眸善睐”的语境里,你会发现真正的中国美人,不是一个“美瞳”就可以阐释的。
中国美人,美在皮相
中国美人,首先是美在皮相。
但这皮相,绝非我们现今所流行的“白瘦幼”、“网红脸”。
所有的流行,都会成为历史的尘灰。因为审美的标准是由文化建构的,其本身会随着文化变迁而改变,但在中国,有一种美人却自古以来都未曾改变过。
这样的美人,最早是出现在《诗经》的年代。
那是一名叫庄姜的女子,诗人形容她:“硕人其颀。”硕与颀,都是一种高大健硕的样子。
朱自清说:“美人即大人,古人多用硕美形容男女美貌。”
那是一种自然健康的形体,中和温厚的审美。她不是病得要捧心的西施,也不是弱柳扶风的林黛玉,她是一种健康的美。
这样的审美观,到了盛唐被发扬光大,如今我们再看《簪花仕女图》,直观地就可以感觉得到那样的性感丰腴和强健奔放。
最精妙的是细节上的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换成现代人的标准,就是手指纤长柔嫩,肌肤白且有弹性,有锁骨,牙齿整齐,眉毛细长。
最后那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再如“北方有佳人,一笑倾人城。”脉脉秋波,嫣然一笑,勾人心魂。
中国美人是一种状态,健康丰腴,是《诗经》里的硕,是盛唐的丰。
中国美人还是一种表情,是明眸善媚,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回眸一笑百媚生。
五官肌肤都是父母所赐,不可更改。但身体的状态,表情的欢悦却是生活的直观。
最高级的皮相,并不是后天妆点的精致,而是经由内在活出来的一种健康和喜悦。
中国美人,美在气质
中国美人,亦美在气质。
琴棋书画,织锦刺绣,翻一卷诗书,临一副帖画,腹有诗书气自华,岁月方不会败美人,这是文雅的气质。
但更可贵的反而是一种天真的气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曹植《洛神赋》里就有这样的一个女子,曹植在饮马休息的时候,在洛水遇到了洛神,他并不吝用最美笔触去描写他见到的这位女子的美貌。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仪静体闲。
她本是洛水神女,又是天真人间少女。她本可以不用理会曹植这个人间君王,但是少女春心的懵懂,让她接受了君王的情意。
中国古典式的美人,绝不是艳俗媚态,更不是娇柔做作,而是铅华销尽见天真。
曹雪芹说:“女儿都是水做的”,天真而高洁,每个女孩都是质本洁来,遇见了爱的人就走入人间,沾上了烟火。
年少天真不难,难得是历经繁华后,依旧天真。
中国美人,美在风骨
最高级的中国美人,美在内不在外。
言及中国古典式的美人,我只认李清照一人,因她那份无畏的风骨。
中国所谓“美人”都是文人大夫或帝王将相造就出来的,要么做闺中怨叹的玩物,要么做贞女烈妇的标本。即便美,也没有灵魂,也没有个性。
因为“所有的男权制只表达了一个性别,女性在男权制中是缺席和缄默的。”
其他的女性都是缄默的,但李清照没有。在禁锢重重的男权社会里,她写了自己开朗活泼的少女情怀: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也写对丈夫的闺中相思:“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但此时她的还不够成熟。
李清照南渡后,目睹山河破碎,亲历家破人亡,当时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苟且偷生。李清照写了一句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字字珠玑,直指男权话语中心,这是一个美人的风骨。
我们只是记得她写的“载不动许多愁”,“凄凄惨惨戚戚”,却不知道她也是可以浮一大白,跟明月对饮,豪气干云。
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这样的美来得更珍贵。
诚然,这些美人如果来到现代,我们不一定会觉得美,没有瓜子脸,没有大眼睛,没有瘦到80斤的身材,更没有涂厚的粉底。
在这个美瞳的时代,她们善睐的明眸真的不显眼。
但我们还是会觉得她们美。
因为她们不止美在皮相,还美在气韵和风骨。
文字为物道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