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用才情和忠诚
2023/6/4 来源:不详白癜风治疗与护理 http://m.39.net/disease/a_7275306.html
01烟雨红颜
红尘即异乡,故地也天涯。
所以我们经常怀疑,生命是否原本就是惨淡经营。
其实,我们都记得,偶然回头时,几缕炊烟、几片霞光曾让我们无限温暖。
可是我们终究走得太快,错过了无数江帆与灯火。
浮华尘世,水月镜花。该珍惜什么,该舍弃什么,我们终会明白。某年某月,当我们走到西子湖畔,沉醉于湖光水色时,总会蓦然间忆起,尘凡中曾有个女子,素手执笔,写下诗意千寻。
她叫林徽因,如今就安然地站在西湖华港,风姿绰约地看着湖山之间饱满的诗情画意。
突然间,脑海里浮现出那样的画面:一个娴雅的女子,划着小舟,飘入莲花深处,嬉笑着戏水采莲,直到斜阳西去,才缓缓划出,不曾惊起一只鸥鹭,打乱一丝清幽。她如云朵般飘入飘出,只在湖面上留下一道淡淡水痕。不久以后,水痕消逝,只有清澈的水波记得,有个柔婉的女子,曾在莲花之间,安放过年华与心事。
千年以前的采莲女,裙衫上系着岁月如诗。千年以后的林徽因,姗姗地走过时光不语。
于她,那段尘寰的路,只是悄然地来,默然地走,不愿打扰任何角落的安宁。可是人们却忍不住回望那段岁月,在那里看她风前月下的诗意翩跹。
她可以深沉地爱恋,亦可以洒脱地挥手;
她可以寂静地沉思,亦可以悠然地绽放。
在她的心间,永远存放着一段光阴,属于碧波荡漾的康桥。那里,有个叫徐志摩的男子,曾将她少女的心事揭开,并在康桥的细雨黄昏,带她走向绮丽的梦幻。
那时候,他们看不到花谢花飞的惘怅,人间似乎只有他们两个生命,在自在的田园里携手而行。而当她心中的飞鸟终于落地,蓦然间她明白,风花雪月纵然能给她华丽的回忆,却无法安置她寂静的年华。于是,她走向梁思成。
在她似水的流年里,还有个男子从未向她表白过,却也从未离开。作为哲学家的金岳霖,或许不只是因为爱着林徽因而终身未娶,但人们看到,他总是在她的不远处,照看她的时光。
爱情就是这样神秘。为了爱,有些人远走天涯,有些人不离不弃。可是也有些人选择远远地望着,不打扰那人的时光。其实,若无法拥有,那么,将深爱的人当做最美的风景,静静欣赏,也算对相逢有个交代。
很难想象,诗意的林徽因,竟能将爱与被爱的凌乱线条梳理得那样清楚,在人们惊讶的目光里,营造出属于她的风轻云淡。
爱情对于她,不是不重要,只不过她要的是岁月静好。她可以在闲暇时打开康桥的那些往事,提起笔,写下几行诗,怀念那泛黄却仍清晰的相逢旧事。偶尔也会感伤,但也只是瞬间扫过心田,她终究是恬淡的女子。
对于林徽因来说,情是春花,诗是秋月,而建筑学却是她最终的选择。为此,她不惜行走于万水千山,于断壁残垣之间寻寻觅觅。
这就是林徽因,真实而又诗意。
既有柴米油盐,亦有风花雪月。
云淡淡,水悠悠。她就在红尘深处的月光水岸,安然地站立着,看夕阳西下,看月影沉浮。她是四月天里的烟雨红颜。
02花谢水流
缘起缘灭,云卷云舒。
烟火人间,我们苦苦追寻,希望在某个路口遇见所要遇见的人,可我们终会明白,许多事早已注定。相逢时刻纵然再美好,也敌不过时光无垠。
刹那欢喜,转身天涯。身在红尘,必须面对这样的无奈。缘分,永远如谜。只需瞬间,所有的风景或记忆都可能消逝,只留给我们茫然叹息的地老天荒。
杭州,是林徽因出生的地方。父亲林长民年赴日留学,回国后就读于杭州东文学校,后再次东渡日本,于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法律。林长民气质儒雅,善诗文,工书法。林徽因的叔叔、姑姑们也都才华横溢。
这样的家庭出身,造就了诗意的林徽因。她喜欢读书,从小便如此。漫步在书卷里,她看得见白云缭绕,听得见流水潺潺。那是最白在的天地。生命来自偶然,可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了要走什么样的路,遇到什么样的人,看什么样的风景。
林长民与林徽因林徽因8岁的时候,其父林长民居住北京,而全家则由杭州移至上海。从此,这位清荷般的女子便离开了杭州古城,那些熟悉的巷陌与月光、楼台与水色,都成了她远方的风景。年,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任职,12岁的林徽因随全家从上海迁至北京。
无论北京城葬了多少沧桑,她仍是从江南飘向北方的花瓣,带着满身的香气和秀气。时光慢慢走远,而她,则在京华的烟云里,慢慢地走向人海。当她飘然走出时,仍是江南水波里的清荷,似乎不惹尘埃。
年,林长民赴欧洲考察西方宪制并在英国讲学,带着林徽因同往。
秋天,林徽因进入伦敦圣玛丽学院学习。尽管她也经常加入到父亲的各种应酬中,但她最喜欢的仍是读书,闲暇的时候,捧着书,倚在窗前,静静品读,从午后到黄昏,从诗歌到小说,从散文到剧本,徜徉在文字之中,无比惬意。
林徽因偶尔,她会想,在温润的雾都,会不会有个可心男子,不经意间闯入她的视线,拾起她零落在伦敦雨雾中的少女心事;偶然,她会将自己想象成江南小楼上静坐的寂寞女子,等待白衣秀士飘然经过楼前。
这样的秋天,注定有故事发生。悄然间,徐志摩撞开了她少女的心扉。
不曾相约,却已相见。
众里寻他,终不如蓦然回首。
可惜,灯火阑珊处遇见的那人,常常不能让故事有个圆满的结局。世间许多悲伤,便也从此开始。
林徽因被儒雅俊逸、有着诗人气质的徐志摩深深吸引,那场相逢毫无知觉地打开了她封闭已久的少女心事。一颗石子就能打破少女心湖的宁静,情窦初开的林徽因,仿佛心湖上飘过了渔舟,无比欢喜。
16岁的林徽因,静如秋月,雅如幽兰。在无数男子眼里,都是极美的景致。徐志摩对她的印象是,飘若惊鸿。只是刹那,他已沉沦。
尽管,徐志摩已婚,并且是两岁孩子的父亲,但他还是选择了爱情。相遇太美,情难自禁。何况,那段婚姻对于他来说,只是父母强行套在他身上的枷锁,让他痛苦不堪。如果可以选择,他定不会要这段缘分。
林徽因,明知道徐志摩有妻子也有儿子,但她也在爱情里沉醉了。
林徽因与徐志摩泰戈尔徐志摩满足了她对爱情的幻想,敲开了少女的心门,她便从门里走出去,走入了那段烟雨般的爱情。
他是她的白衣秀士,她是他的倾世红颜。
那个秋天,人间寂静。
他们流连雾都,亦流连于各自的人生。年华如诗。
无人知道,伦敦的长街小巷里,他们怎样缓缓走过。两个自在的身影,欢笑着从街头到街尾,从风轻云淡走到月色黄昏。是他们装点了雾都的浪漫,还是雾都的雨意丰富了他们的爱恋,无从问起。爱情,大概就是如此。用自己的气息感染对方的气息,用自己的年华点缀对方的年华。不必天长地久,不必白头到老,只要曾经携手花前月下,纵然此后各自天涯,也算是人生快事。
年3月,柏林,徐志摩与刚生孩子不久的张幼仪协议离婚。人都说徐志摩绝情,其实他只是捍卫了自己的爱情,以决绝,以冰冷。在爱情里迷醉的人,有谁能理会尘世横平竖直的规则?不是他绝情,是爱情令人痴迷。
只不过,当他了断了曾经,终于可以放手去爱,偌大的城市,却找寻不见林徽因的身影。
年10月,结束了在欧洲的游学,林徽因离开伦敦回国了。
走得匆忙,未曾留下只言片语。
他在原地,仿佛身在无垠荒野。
夏天到来的时候,林徽因仍旧音信全无。秋天,徐志摩回到中国,只为追随林徽因的脚步。他爱得痴狂。
红尘之中,他愿意为爱走遍天涯海角。
只是,爱情绚丽的色彩中,总是透着几分清冷。
此时的林徽因,身边已有梁思成伴着。徐志摩催开了她最美年华里的心荷,为她搭建了烟雨楼台,她也曾幻想过与这诗性的男子携手红尘。可是转身离开后,蓦然间她发现,自己只是沉沦在爱情的幻境之中,那些月下黄昏,那些细雨朦胧,纵然唯美,却终究无法让她的心安定下来。
她不愿只生活在风花雪月里,她要的是清清淡淡的似水流年。
于是,她选择的天平偏向了梁思成。无论对错,这是她的选择,她无怨无悔。
三毛曾说,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试想,林徽因与徐志摩若是携手,那纯净的爱情恐怕会被柴米油盐搀和得面目全非。
若是如此;倒不如在心底留着那些美好过往。
各自天涯,彼此怀念。
从此以后,纵然相见,他们也不过是寻常寒暄。
可以肯定的是,不论何时,他们永远是各自的知己。天涯地角,彼此相知。
年春天,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养病。那段日子,常有朋友来探视,如沈从文、金岳霖、韩湘眉等人,而来得最多的是徐志摩。他们谈论诗歌,在文字里徜徉,欢喜好似从前。
红尘中的他们,仿佛云和水,不管距离多远,都在灵魂深处,关照着彼此。
世间的情感,最是奇妙的东西。有些人终身相伴,却总像是貌合神离;有些人看似天涯,却仿佛总在咫尺之间。爱,其实不用生死相许,只要立在风烟之中,彼此对望,各自安好。看似爱情从未发生,却早已在茫茫红尘里留下了相望的身影,向更远的时空,说着不见不散。
同年冬天,徐志摩因飞机失事,飘出了人海。当天上午,徐志摩还发电报给林徽因,说下午三点准时到南苑机场。可是他食言了,那一生他对林徽因从不食言,就算林徽因转身离去,他也仍把她当做最好的知己。可是这唯一的一次食言,竟是红尘的诀别。
徐志摩去世以后,梁思成按照林徽因的嘱托,从事故现场捡回一块失事飞机的残骸,林徽因将这块残骸挂在自己的卧室。这是徐志摩留给她最后的念想。
那样的初冬,徐志摩悄悄地离开了人间,只留给林徽因满地的凄凉。
窗前时光如水,她就在那里长久地伫立着,回忆美丽的从前。
可是往事如烟,回忆便是感伤,便是落寞。
回神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时分。
黄昏的人间,几片枫叶,几片飞雪。
03烟火幸福
岁月如酒,今夕何夕。
若可以醉在岁月里,忘了人生几何,倒也不错。
可惜,我们总是醒着,面对聚散离合。红尘路远,无论是独自前行,还是携手漫步,总要不断走向风景,告别风景。生活其实就是千万次的相逢与离别,我们必然要行走于那些悲喜浮沉交织成的章节之中。
林徽因,感性到了极致,却也理性到了极致。她可以与徐志摩在康桥的雨雾里诗酒流连,却也可以与梁思成跋涉于古刹荒野。烟火人间,她知道该去往何处。
梁思成,梁启超之子。这个温良笃厚的男子,给了林徽因最安稳的栖息地。所以,她选择了他。看上去,她把爱恨情仇的线条梳理得格外清楚,只有她自己清楚,在离开徐志摩的时候,是否也曾黯然伤神。
梁启超正妻李蕙仙(右一)和梁思成一家不管怎样,后来的岁月里,她与徐志摩,只是云水相照。与她不离不弃的,是梁思成。她无怨无悔。每个日子,每段年华,她都寻觅着诗情,却又在风花雪月的情节里,体会着柴米油盐的简单幸福。
诗意的林徽因,其实也是寻常女子。
年6月,她随梁思成共同赴美,前往康奈尔大学就读。不久之后,她病了,发着高烧,分不清是梦里还是醒着,是幻觉还是真实。
人在病中的时候,最能体会人世的凄凉。无论往日有过多少知己朋友,这时候也无人能替你分担苦痛,无人为你黯淡的窗口添上一抹霞光。
当林徽因终于张开双眼的时候,看见淡金色的阳光洒在窗帘上,她艰难地转过头,床头有一束新鲜的花,那是梁思成刚从山野采来的,露水还在花瓣上晶莹地闪烁着。梁思成就坐在她身旁。看着梁思成那双关切的眼睛,她不禁有些感动,心中的阴霾似乎全部消失,一丝柔情在心海中,偷偷地流过。此时,她确定这个男子可以给她现世的安稳,她愿意与他携手红尘,直到永远。
年9月,林徽因和梁思成结束了康纳尔大学的暑期课程,前往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大学。宾大的生活充实而自在。在那个远离故土的地方,林徽因反而找到了难得的平静。学习之余,她也与梁思成慢慢累积着情感。或许,梁思成从来没有像徐志摩那样让林徽因悸动过,他也没有让林徽因的心中突然开出绚烂夏花,但他却给林徽因一方水土,让她在里面种花种豆,种清淡流年。
那两年,梁思成的母亲和林徽因的父亲相继去世,林徽因在悲伤中感受着世事无常。
窗前的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如人世的际遇。
聚散离合,似乎轻如云烟,可是经历过之后,却又觉得无比沉重。我们在行路,在相逢和别离。却也可以说,路在行走,经过我们的生命,留下悲喜浮沉。
两年以后,林徽因渴望的烟火幸福如期而至。
林徽因与梁思成、母亲何雪媛尘埃落定,她无比欢喜。
她是绝代佳人,可她不要幽居空谷的孤独,也不要小楼明月的寂寥,她要的是清荼淡水的流年。徐志摩曾经给她云天下最浪漫的爱情,可她只将那份情悄然藏于心底,不向风前提起。她不想在纵横的花月间摇曳身姿,她只愿在细碎的流年里风雨不惊。
年3月21日,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婚礼。诗意的林徽因完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仪式,从此与命中注定的那个男子,同赴红尘,共经风雨。她并没有多少惊喜,只是牵了梁思成的手,静静地走过鲜花与掌声,走回到他们平静的生活。
烟雨红尘,若她选择的是徐志摩,或许此情此景不会是这般心境,但她只把那相逢旧事当做岁月里的华美书签,偶尔翻看。真实的人间,她只要静好的流年。
选择了灯火人间、柴米油盐,就要远离湖光水色、渔火灯帆。
林徽因,活得清透。人生兴味,了然于心。
结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是的,她真的用了—生,给了梁思成满意的答复。无论是诗意的徐志摩还是深情的金岳皓,都只是她红尘路上偶遇的风景,她都没有为之停留。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不要晓风残月,不要断岸垂杨,只要清茶淡饭、春华秋实。
林徽因想要的幸福,其实就是,有个相知的人陪着,从清晨到黄昏,从春天到秋天,从水流花谢到云飞雨落。那是实实在在烟火人间的幸福,她可以在其中安然地坐下,听流年缓缓落地的声响。所以,她选择了梁思成,她知道这个男子可以给她简单的幸福,纵然没有烟雨彩虹,心底安然便好。
在后来风雨飘零的那些岁月,梁思成都在她身边,不离不弃。两个人携手红尘,共同面对雨雪凄迷,从不放手。人生如此,多令人羡慕。
梁思成年9月,他们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梁思成为系主任,林徽因为教授。后来,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公开悬赏征集东大校徽。最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标。轻如云,静如月的林徽因,爱情和事业都让她如沐春风,梦里梦外的人生,都像是行走于平湖的轻舟,向着云水深处,缓缓漂去。
年8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京,医院生下女儿,取名梁再冰。到这时,林徽因终于找到了梦里的幸福,有所爱的人,有爱情的结晶,有时光静好。
她是凡尘中最绚丽的夏花,可是抛却了那些光华,她仍是烟火人间最平凡的生命,有最平凡的梦想。关于生活,关于幸福,她有最简单的追求。不要春花秋月,只要云淡风轻。
我们常常将梦筑造于远方,却不知,太过虚幻的梦会让我们疏离凡尘。而我们只是流水人间的平凡生命,无论你有多么飘渺的梦幻,总要回归到柴米油盐中,体会人间烟火的真实味道。否则,梦只是梦,而梦中的你,早已成了天边游云,虽然轻悠,却没个着落。
此时的林徽因,寂静如荷。
听不见喧嚣,看不见尘埃。
原来幸福,并不如烟。
04择林而居
爱这东西,最是神秘。
赌书泼荼是爱,红袖添香是爱,执子之手是爱,相伴五湖是爱。凡此种种,爱让人心驰神往,也让人黯然销魂。
有人爱得轰轰烈烈,有人爱得寂静无声。茫茫尘世间,逢着—个人,若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然最好;若缘分注定只能相逢,却无法相伴着走过似水流年,那么,选择成全,放手而去,也算是纯粹地爱过。
林徽因的生命中,有过诗意浪漫的徐志摩,有过温良笃厚的梁思成,可我们总是忘不了另一个人,他深爱着林徽因,却只是悄然相随,默默守候,—生无悔。因为他,我们知道,爱到深处,不需要相伴到老,不需要触到彼此手心的温度,只需要在不远处看着对方,看那人安好,自己也安心,如此便好。
他叫金岳霖,林徽因和梁思成都叫他老金。在那些风雨漂泊的日子里,金岳霖始终在不远处,守护着林徽因以及她的家人。为爱,他不纠缠,守候终生,无怨无悔。
金岳霖是中国现代哲学和逻辑学的开山祖师,生于年,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这位学界泰斗,深沉地爱着林徽因,却只如天边云彩,飘在林徽因的水波之上。
为爱放弃天长地久。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简直不可思议。
但是真正的爱,未必是朝朝暮暮的相依,而是成全对方,让对方幸福。
给对方碧海蓝天,只在远处看着,伴其欢喜和忧伤。
爱,可以是这般清清白白。
林徽因和梁思成住在北总布胡同的时候,金岳霖也搬到这里,就住在他们的后院。金岳霖是个很幽默的人,他称自己是“择林而居;
他曾写对联称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梁上君子,林下美人;而后来在战乱中逃难时,金岳霖为自己所挖的防空洞写了对联:见机而坐,入土为安。
那时候,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都是座上客。金岳森与林徽因和梁思成志趣相投,交情极深,梁家的孩子都称金岳霖为“金爸”。
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才华和人品赞不绝口,对她本人更是呵护有加。林徽因对金岳霖则有一种后辈对前辈的仰慕之情,两人感情甚笃。对于林徽因和金岳皓的这段感情,多年后梁思成曾有过谈论。梁思成的第二任夫人林洙曾问他关于金岳霖为林徽因终身不娶的事,梁思成笑着说了一段往事。
年的某天,梁思成从外地考察古迹回到北京,林徽因沮丧地对他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梁思成听完这些话,沉默不语。一夜辗转后,他对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将梁思成的话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说:“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于是从此,三人终身为至交好友。
林徽因梁思成感情的事,总有纠葛。关键是,纠葛之后,是否可以云淡风轻。其实我们知道,林徽因对于金岳霖的那份感情,绝不是爱情,她已经对深爱她的徐志摩挥手作别,那么此时她既然已经找到了简单平静的幸福,又怎会陷入感情的纠葛?只不过那些日子金岳霖无微不至的照顾让病中的她感动至深,所以她以为她爱上了对方。多年以后,她定会明白,只是那片温暖,扰乱了她的心神。
可是金岳霖,却是对林徽因无比倾心。因为用情太深,总是舍不得离去,风雨的长路,也愿意始终追随,只求能看到她。但他总是与林徽因保持着距离,从不逾越,因为他不愿意伤害梁思成。
尘世间,我们看到无数为了爱情明争暗斗的嘴脸,而金岳霖却给出了另一种答案。爱一个人,若注定不能终身相依,那么绝不伤害同样爱他的那些人,看他幸福,自己也快乐。真正的爱,应是如此。
那么梁思成呢?金岳霖倾慕林徽因并且一生守候,徐志摩与林徽因有过康桥之恋,而他与这两人都是好友。其实他能如此,除了心胸开阔,也是因为深爱着林徽因。他知道,金岳霖能像兄长一样给林徽因呵护,而徐志摩是林徽因诗意世界永远的月光,因为他爱她,而他相信林徽因与徐志摩和金岳霖之间,都是月白风清,所以选择宽容。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徽因与梁思成避难到了西南,辗转来到四川南溪县李庄镇,日子过得极其困苦。更无奈的是,长期山水迢递的跋涉,加上飘泊天涯的苦累,让林徽因病倒了,一病就是四年。
年暑假,金岳霖从昆明赶到李庄,她虽然知道林徽因身在病中,却没有想到,这个令他从未放下牵念的江南女子,竟会憔悴成那副模样。面色苍白、骨瘦如柴的林徽因,让这个痴情的男子心痛了很久。
当时西南联大的教授可以带薪离校休假一年,金岳霖便在梁家住了下来。为了给林徽因和她的孩子们改善伙食,第二天,金岳霖就到集市上买了十几只小鸡来饲养,盼着早日生蛋。其实此时整个中国都物资紧张,金岳霖的薪水也极其微薄,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拿出来一部分,为了对林徽因的那份爱,也为了与梁家的那份交情。
此时的金岳霖与林徽因和梁思成,与其说是朋友,不如说是亲人。那些年的交情,他们早已心心相印,患难与共。若我们还去纠缠金岳霖与林徽因之间是否有爱情,实在亵渎了这个情字。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只要足够深,定会化为生命的关照,不含渣滓。那时彼此相依,再不是寻常的俗世情爱可比。
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如细草微风,却从未离去。
五十年代中期,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另娶了他的学生林洙,而金岳皓仍守着回忆,踽踽独行。有一天,他在北京饭店请客,老友们都很纳闷他为何会突然请客,饭吃到一半,他突然站起来,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情深如此,令人动容!
无情的人,以为爱是满地荒草;
深情的人,以为爱是窗前月光。
然而,即使是深情的人,也不是谁都能做到一生无悔。
我们曾以为爱情就是携手天涯,—起走到地老天荒,可是走着走着,爱情就变了模样,再看不到窗前明月,眼前早已是无边的荒漠。
有几人能一眼万年,为爱不离不弃?
又有几个红颜,能够成为痴情男子心中永远的朱砂痣!
05诗意千寻
于这尘世,每个人都是风景。
或明丽或黯淡,或漫长或短暂,总在流年里呈现着属于自己的色彩和格调。
你可以是山间的清溪,可以是水中的扁舟;可以是春天的花木,可以是秋日的云霞。但无论你是多么绚丽的风景,都无法让所有人为你停留。当然,就算无人为你驻足,你依然是自己的风景。
当我们走出自己的风景,成为红尘的旅人,身边的人又是我们的风景。他们的欢乐与悲伤、寂静与灵动,我们可以细细品味,然后再立定繁华,成为别人的风景。那时的我们,定可以恬淡地应对人间冷暖。
无疑,林徽因是民国时期最美的风景。她美丽温婉,又才华过人,是无数男子心中的春江花月,可是林徽因的女性朋友却寥若晨星。对于寻常女子来说,她太过诗意,而对于同样诗性的女子来说,她又太清高。
对于人生,林徽因有清楚的认识。她想要安定的生活,于是离开徐志摩,走向梁思成;她钟情于建筑,便以此为理想,矢志不移。她喜欢围炉夜话的趣味,便时常约好友在家里聚会,谈古论今,诗酒流连。
曾经以为,林徽因只是轻灵而诗意的女子,在江南的云水间,用静致的文字串起春花秋月,编织她的四月梦幻。后来终于知道,这个如梦中白莲的女子,可以走出山水,将身影留在斑驳的古建筑之间。
或是荒草蔓延,或是断壁残垣,她都会平静地走进去,在千百年前的砖瓦上敲敲打打,走出来的时候,仍是四月天里筑梦的女子,衣袂翩翩。
都说人生如旅行,那么林徽因的这场旅行,实在太不可思议。她偶尔走向林泉山水,在清幽的意境里采撷花月的痕迹;偶尔走向庙宇宫殿,在泛黄的历史记忆里拾起时光的碎片。沿途的风景,无论是春暖花开还是秋雨皓铃,无论是山重水复还是柳暗花明,她总能从容面对。心若莲花,或许便是如此。
只不过,即使是这样清澈的生命,也必须面对生命如萍。人间乱世,风云起伏,没有谁能在炮火烽烟里偷得清闲。
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林徽因一家开始了漫长的颠沛流离。从北京到武汉,从长沙到昆明。几经周折,最后落脚的地方,是荒凉的李庄。在那里,他们甚至连温饱都难以解决。
林徽因不得不用她写尽风花雪月的手,为丈夫和孩子们缝补衣服。孩子们冬天也只有布鞋可穿,其他季节都是打赤脚,至多穿草鞋。南瓜、茄子、虹豆成了全家人的主食。若不仔细探究,大概不会知道,诗意翩跹的林徽因,竟然有过那样难堪的岁月!却也因此,我们知道,轻柔的林徽因,原来可以那样坚强。
那些日子,梁思成已经开始写《中国建筑史》,林徽因带病阅读《二十四史》,查阅资料。她从未放弃对建筑的梦想,即使是在病中,还憧憬着等战火熄灭,病体康复后,去考察江南民居。同时,她也不曾放下心底那份诗情画意,心情好的时候,也会拿起笔,写几首诗,算是点缀惨淡的流光。
可是李庄那些等待云开的日子,毕竟很漫长。林徽因的身体每况愈下。曾经如秋月般的她,此时面对镜中憔悴不堪的自己,也只有暗自苦笑。
都说镜花水月最虚幻,可此时镜中的林徽因,却真实得让人心痛。可是转念想,人世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她也只是寻常生命,若只是无风无浪飘然而过,纵然绚烂如夏花,怕也是索然无味。
战争结束后,许是上天眷顾,本来被告知将不久于人世的林徽因,竟然奇迹般痊愈。这个莲荷般的女子又在人间绽放了十年。那十年,如流水般轻轻滑过,而林徽因却终于有机会为自己美丽的人生做个完结。
十年的时光,林徽因又回到了当初的路上,为了永不放弃的事业,为了心底那份清雅诗意,她完成了最后的回归。回归后的林徽因,仍是无数人梦中的白莲,在盛夏的烟水里悠悠荡荡。
从不妖艳,从不浮华。
经历了那些年的起起落落,她已心如平湖。深情地看着烟火人间,不惊不惧。
年,北平解放,林徽因被清华大学聘为一级教授,主讲《中国建筑史》,并为研究生开设《住宅概论》的专业课。后来,政协筹委会决定把国徽设计任务交给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由林徽因、梁思成、莫宗江等人参加设计工作。最后,他们设计的图案以布局严谨、勾图庄重而中选。
不过,性灵澄清的林徽因,淡泊名利,她做的一切,只为一份完满,就像她那些清丽的文字,不求谁赞叹,只为留住岁月的痕迹,不负似水流年。
年,梁思成和刘开渠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病魔缠身的林徽因,本应找个清净之处静养,可她依旧坚持设计工作,与助手关肇邺一起,经过认真推敲、反复研究,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
时光如水,而她就在这样婉约的流年里走向了夕阳欲晚。
她就在那里,回味前尘往事,等待尘埃落定。
秋天,她再次病倒,医院。秋水长天就在外面,却已是别人的风景。她捧着一本书,默默回味从前。她想起了江南的雨巷,想起了香山的红叶,想起了人间的四月。想着想着她就沉入了梦乡,梦里的她,撑着油纸伞,从幽静的院落飘然走出,走过青石小巷,走向西湖,独自漫步在烟雨之中。
她便从此留在那样的梦里,再没有醒来。
—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是金岳霖写给她的挽联。这个痴情的男子,在林徽因离去后,只能守着回忆萧瑟度日。可是他无怨无悔,爱从未熄灭,情从未转移,这就是他对那段缘分的深情回答。
人生如梦,匆忙如斯。悄然经过,便消失在万里层云之外,再无消息。
爱上烟雨红颜几个字,于是便在梅雨季节来到江南,希望在青石小巷里逢着那清丽的红颜。可是江南的雨仍在飘洒,她却未从细雨中悠然走来。原来,她早已从烟水中走出,走到了远方的红尘巷陌。这静默的红尘,她不需要云烟,也不需要山水。
只需一盏莲灯,照她似水的年华。
然后,默然归去,不忧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