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悠悠古事项溪流
2023/1/6 来源:不详白癜风食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227/6069863.html
文/郭义清
一
项溪是一个村子。一个静静伏卧在白马山脚下,一个群山环抱着,一个溪流穿村而过,一个尚且错落着几座青砖灰瓦、断壁残垣,颇有些人文历史的古村落。
记得第一次去白马山便由项溪而进,只是那时青春年少,进山心切,对必经之路的项溪村少有留意。只记得过了项溪便开始爬山了,那九曲十八弯逶迤的石阶路,那青葱翠绿满山林立着的各种树木,记忆尤深。
在山清水秀的福建省松溪县,湛卢山、白马山绝对是这个闽北山区小县不可多得的两张名片。省级风景名胜区湛卢山位于松溪县茶坪乡南,主峰湛云峰海拔米,因春秋战国时欧冶子奉越王允常之命,到山中炼就天下第一剑之湛卢宝剑而得名。省级自然保护区白马山位于松溪中部,北起项溪,最高峰米。山上森林茂密,林木阴翳,怪石嶙峋,四周有形似虎、狮、熊、象、龙、马等九个山峰和舍身岩、媒人岩、蜡烛岩、磨米岩、僧帽岩、弥勒岩、老佛洞等奇岩胜景。山上有久福寺(原名白马庵),山顶有清道光六年(年)建造的仙阁,立于仙阁之上,可远眺渭田、旧县、花桥、祖墩等地,视野极为开阔。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故土里的山川视为不离不弃的依靠,因为那是根所系的地方;视为冥冥之中的种种向往和希望,因为那是故乡对人们美丽的牵挂。以至一些乡间老者总会把白马湛卢两山视为故乡一文一武的骄傲。记得当年爬了近一个时辰才到的久福寺,快到寺庙的路旁有一棵五六个人合抱不过的红豆杉,颇为壮观。还有就是媒人岩的神奇和狮子岩的威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媒人岩,在山崖之下的一块石头,其形状如人形,之所以称之为“媒人岩”,相传是因古代项溪一姑娘和一赶考书生邂逅的一段美满姻缘应运而来。
相传很久以前,项溪有个聪明、美丽、善良的姑娘,平时虽是跟着哥哥嫂子在白马山下以种茶为生,但闲时好学上进,饱读诗书,琴棋书画的熏陶,使她成为方圆百里不可多得的美人与才女。姑娘心地十分的善良,在茶山采茶时,她常看到前往白马山祈福许愿的香客行路辛苦,看到田间劳作的农人劳作口渴,便在路边搭建草屋,时常烧些茶水,无偿供给过往行人饮用。一天,有一位书生欲进京赶考,听说白马山久福寺极为灵验,且山上风景奇秀,便特意前往,一来希望到寺庙祈愿考中,二来亦可到山上养目修身,放松心情。路过草屋休憩时,便闻茶香浓郁,清气弥散,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饮茶间,姑娘见是读书人,也甚是欢喜,便与书生讨教诗书,谈论甚欢。书生见姑娘才学不浅,便也出题试探,姑娘均对答如流。书生暗喜,便在心里暗立誓言:“如若金榜题名,必来迎娶”。姑娘见书生才高八斗,风度翩翩,心里也是默默喜欢,暗自思讨:“若能嫁得书生,亦不枉此生”。依依离别之际,姑娘拿出上好的自制茶叶赠予书生,并嘱咐读书困乏时取来饮用。书生甚为感动,作别姑娘,踏上白马山。
书生在久福寺祈福之后,便到山崖边上欣赏美景,见崖下有一石头酷似人状,便捡起石子自言自语道:“石为媒,我投石三下,愿能投中,今生娶得烧茶姑娘。”说罢奋力投下石子,果然投中,便欢天喜地进京赶考。一路上,书生夜夜苦读,困顿时便取出姑娘相赠之茶饮用,倦意顿消。不日科考,果真荣登榜首,高中状元,不禁喜出望外,急匆匆到项溪迎娶心上人,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媒人岩“的说法就此而来。如今,大凡去白马山游玩的单身男女,必定都会投石媒人岩而求姻缘。
因为邂逅而相遇,因为喝茶而成姻,后人为了纪念书生与茶家姑娘的这段姻缘佳话,于明洪武三年()在项溪村通往白马山的村道上原来草屋位置,修建一座长16米,宽4米的“烧茶桥”,这也是项溪村独有的“烧茶桥”的由来。
那天和项溪村的下派书记张世辉冒着酷暑到“烧茶桥”时,这座原名“溪桥”的烧茶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村道的多次改建,已然演变成路边一座水泥砖瓦结构的桥形廊亭,桥亭里的锅灶尚冒着缕缕烟雾热气,分明是刚烧锅不久。桥亭中的两大木桶凉茶,香醇扑鼻,挂在木桶边上供路人舀茶的三把竹筒做的勺子,乡土风味十足。因为口渴难耐,我迫不及待喝了满满的一勺凉茶,以至于都无暇细看桥上的那幅茶联:“村中钟毓地,山下晶莹珠”“清泉滋万物,向明润众心”。如今,木质结构的烧茶桥虽然被水泥结构所替代,但“烧茶桥”烧水泡茶供路人无偿饮用的传统仍在项溪村一代代的延续。
步出“烧茶桥”,行走在去往项溪的村道上,极目望去,天空格外的湛蓝,一朵朵悠扬的白云,贴在翠绿的山峦边上,让人觉得看见了诗意的天空。行进中,切身体会着山清水秀,领略着花草萋萋,感觉所有的芬芳就点缀在大地之间,让我暑天里酷热的心瞬间得以在大自然里淡泊地安放。
张书记迫不及待拉着我去看村里的几座古屋,穿“封门”而过,沿着凤溪两岸行走,如数家珍般介绍着项溪村的悠悠古事。他说,北宋宣和年间,为逃避战乱,河南程颢六世演明迁至项溪,为今项溪程氏始祖。此后的历代年间,项溪程氏家族重教育人,不少项溪程族科考提名,甚为荣耀。至第五代,有程士汤中宋嘉定十年()进士,官至河南监察御史,家道逐渐兴旺。六代程衣佩为丽水县令,七代程论为常州通判,程泳为千总。元至正五年(),程氏第九代程尹盛中乙酉科解元。
一个小小的村庄就有诸多学子考取功名,实属不易和罕见。以至于明朝崇帧辛已年间(公元),为表彰项溪村学子的勤奋和努力,崇帧皇帝御赐项溪村建造东南西北四座“封门”,并御笔亲书“万古流芳”四个大字,勉励项溪村学子再接再厉。至今保留下来的西门和北门两座封门上,仍依稀可见“明崇帧辛已年间”字样,因是皇帝勉励学子勤学上进,故封门便也称“状元门”。
御赐封门,那可是项溪人的骄傲,达官显贵进入项溪,遇封门都是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足见封门的神圣和对项溪人孜孜不倦追求学问的崇敬。直到如今,此学风一直都在延续,国家恢复高考的几十年来,项溪的大学生和专科生每年不在少数。甚为惊奇的是,一些回乡青年也热衷于躬耕文化,村民邵安强在自家的老宅创立了”凤庐书院”,成立自己的文化工作室,在篆刻、绘画和书法上颇有造诣。
望着眼前几许沧桑的封门,想着它被无数经年岁月的手掌一遍遍的抚摸,想着它曾经的几多悲怆或者幸福的往事,令我不得不放慢脚步,把一些熟悉的往事和美好深藏于心,把一些陌生和崭新的日子拥揽入怀。天空十分的湛蓝,阳光缓缓地穿过封门,犹如穿过沧桑的岁月,更像是为后人带来曾经的亮光,洒在缓缓流淌着的凤溪。
二
说到第五代程士汤时,凤溪边纳凉的81岁马系仔老人津津乐道和我讲述了程士汤在朝廷被害的唏嘘经历。老人本亦姓程,只因3岁时父亲被抓了壮丁,从此杳无音信,母亲无奈改嫁马家,于是随了马姓。老人口齿伶俐,思维清晰,侃侃而谈。
老人说,程士汤为官清廉,正直光明,甚得皇上赏识,由此便也招朝廷那些贪官污吏的嫉恨。据程氏宗谱记载,程士汤于公元年中进士后,初任雷州海康县令,据说在当太守的时候,他所管辖的地方遭了天灾,庄稼颗粒无收,于是程士汤就变卖了自己的田产、房产,替老白姓交了皇粮。老百姓很是感激,给程士汤送了一块写着“爱民如子”的牌匾。皇上知道了这件事,把程士汤提升为朝廷监察御史,得以重用,不料却因正直忠诚遭奸人陷害。
相传在宋末时期,朝中有奸臣欲与番邦勾结,想夺取大宋江山,便使出“控盐”之计,把朝廷和军中的食盐控制起来,没有了食盐佐料,厨子只好用白沙糖煮食,因缺少盐分,朝中文武百官及边塞将士均浑身无力,此种情形若番邦攻入,岂不不攻自破。皇上下旨让监察御史程士汤彻查原因。奸臣们得知此事,甚是慌张,便串通厨子和朝中众臣陷害程士汤。早朝时,皇上命程士汤禀报调查结果,程土汤曰乃食盐问题。皇上命把厨师及“盐”帶上殿堂询问,橱子和众臣均说是盐,唯有程士汤说是糖,程士汤便以欺君之罪被斩首。后有一位厨子感恩于程士汤的正直为人,每次进宫穿着浸泡过盐水的裙衣冒险把盐带进宫中,朝中文武百官无力倦怠现象才得以消失。皇上问其原因,橱子如实禀报,程士汤屈死才得以昭雪。皇上严惩了奸臣,并赐程士汤十八具棺厚葬。命“土工”蒙上眼,一路向项溪进发,分散埋下棺具。十八具棺只有其中一具是真身、金头、银喉啃,另十七具为疑棺假穴。据传,项溪的周池垄、三角坪和小骨垄各有一具,潘墩的下堡岩一具,浦城有一具,其他十三具埋在哪里均无人知晓。
程士汤不仅正直忠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朝为官还十分牵挂家乡的父老乡亲,总希望心心念念着的家乡人也能像他一样考取功名,为朝廷和民众效力。据清康熙县志记载,程士汤“初任雷州海康县令,历任河南监察史,复命陕西兵备道于任殁于京归,捐资建造南门书院路”。他捐资回乡建了南门书院,以期培育更多的家乡学子,煞费苦心。
三
我所见过溪流穿村而过的村庄为数不多,而项溪的美妙就在于发源于白马山的凤溪逶迤地穿过村庄,之所以称之为“凤溪”,据说源于环抱村庄两侧的山脉,一座名叫月山,一座叫做凤山,从空中俯瞰,两座山脉酷似凤凰的羽毛,故称“凤溪”。据说,渭川方言中的“凤”与“项”同音,村名由此叫做“项溪”。据项溪老一辈人回忆,过去,凤溪里鱼虾成群,尤其生长着大量的石斑鱼,涧中野石磷颇多隐现。沿溪怪石奇景,翠竹婆姿,古树参天,芳草茂盛,风景煞是美丽。如今,为了保护项溪的生态,每年的正月初三,村里都在凤溪举办放鱼节,向凤溪投放鲤鱼,并开展舞龙、武术、广场舞等表演活动,很是热闹。
在我看来,倘若一个村庄溪流淙淙而过,必定是有了活力,多了灵性,也必定能让人在舒缓的环境中,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考,静静地生活和行事。项溪村想必就是如此,只因有了灵性和美居,让项溪人静下心来饱读诗书,增长学识。据清康熙县志记载,仅明清时期,项溪官居八品以上的就有16人,举人、贡生各一人,国学生22人,文庠生十余人,武庠生、武生各两人。新中国成立后,项溪程氏后人已涌现8位在职博士,人才辈出,可见一斑。
因溪流穿村而过,造就了项溪村里桥多的独特美景。凤溪在村中流域不足两公里,但连接两边房屋的各式桥梁却有十几处之多。有常见的木桥和石桥,也有不多见的索桥和竹桥,更有遮风挡雨的廊桥。
据说,旧时凤溪上立有8座水车,主要用于农田水利灌溉和生活碾米,足见当年农事之繁忙和百姓的富庶。且凤溪两岸商铺林立,皆因到白马山许愿香客和过往行人络绎不绝,足见当年繁华。
溪水潺潺,水车滚滚,桥桥相隔,岸边林立的商铺和偶见的吊脚楼,以及行走在凤溪边手托旱烟筒悠闲漫步的老者,还有那凤溪里搓衣洗菜的村妇,瞬间在我脑海里构就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
北宋宣和年间(-年)逃避战乱最早迁至项溪的河南程颢六世孙演明的旧居就在凤溪边上,“下蓬桥”的桥头。这座明代建筑已破败不堪,濒临倒闭。只有一块写着“劳己济民”的牌匾分外显眼,据说牌匾为天启二年(年)松溪县令徐景麟为表彰项溪村造桥工匠程长贞所赐,牌匾上“冠带造桥善事###表”等字样仍依稀可见。
另一处旧居程公华六祠为清代建筑,在下边桥的另一端桥头,正对着程颢六世孙演明的旧居。据程氏宗谱记载,程公华六系南京国子生程尹蕃次子,名彦信,字永明,行华六。据说程公华六自小天资颖敏,才干过人。“时适逆贼作乱,公集乡兵保障始安,邑举冠带宾”。生于洪武庚戍年六月初八丑时,殁于宣德辛亥年十月二十日戌时。生文璵、文玑二子。其第八代玄孙于清朝乾隆拾柒年仝立程公华六祠予以纪念。
项溪村于年获福建省古村落称号,现今留存下来的明清时期古建筑、古民居和古牌坊有数十处,只是历经无数沧桑,这些古迹大都布满尘埃,破败不堪,有的甚至濒临倒塌,实为可惜。
四
从程公华六祠出来,张书记带我来到项溪村的“状元古道”。据说当年项溪学子进京赶考,均由项溪李墩经东门、下蓬、溪边、项洋、白马山、袓墩而后北上京城,就连建州府学子进京赶考也要经由该路往白马山许状元愿后,再赴京赶考,久之即称之为“状元道”。古时道路中央均由大条石铺成,路肩用溪石铺建点缀,煞是结实和好看。想着古时的莘莘学子,行走在蜿蜒的状元道上,掠过凤溪,穿过封门,心里是何等的澎湃。岁月的浓妆,在状元道上,让沧桑依旧绽放着皎洁的光芒,让我不禁在想,石板路上,这条村庄灿烂的扉页,既藏匿着多少美丽的过往,更深嵌着一个村落古朴的诸多荣耀。
古道旁还有一处“状元泉”,泉水清潋透彻,甘甜解渴。有些神奇的是,泉水面竟然高出同一水平线上的旁边渠沟水面。泉水源头据说是几公里之外的白马山脚下龙缸池而来,且还有一个项溪人人皆知的传说:相传村里有4只鸬鹚,时常在龙缸池捕鱼,一天主人突然发现其中2只鸬鹚不知所踪,最后在状元道的此泉边找到,据说是龙缸池到状元道此泉有地下泉道,鸬鹚顺着泉道游往此泉。历代书生由状元道赶考均会饮此甘泉解渴,喝出了不少进士、举人,“状元泉”便由此而来。
也许是凤溪这一股潺潺清流,造就了项溪人的勤劳与聪慧,自古以来,他们不仅勤学科考,也不乏精通商道,最为项溪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人称“程百万”的程茂任。马系仔老人告诉我说,程茂任是村里有名的富人,平时乐善好施惠泽乡里,深得村民敬仰,因其善于经营,积攒了不少的财富。相传在其家中积存有三斗瓜子金,不料这一消息被匪寇知晓,前来劫货。程茂任宁死不肯把瓜子金交于劫匪,留下:“上不见天,下不见地,落檐三滴水”的金子藏身谜后,吞金而亡。他宁死不想把金子交给强盗用于挥霍,只想把财富用于善举,的确悲壮和感人。
有项溪老者还告诉我,项溪还有一个寺庙多的现象,能记起的就有6座,依次分布在本项溪村和李墩、东门、茶畲等自然村。其中最为有名和神奇的当数村里的官神庙。
官神庙建于何年已经无从考证,相传建造寺庙时,门口立有两匹泥马,栩栩如生,十分逼真。但奇怪的是,自从寺庙建造以来,门口田地只要种植小麦,总是颗粒无收。疑惑之余,有村中老者进香拜佛,佛祖竟托梦说系门前两匹泥马所为,并告知只要再塑两马奴立于两马边上,日夜守候,便能相安无事。试之,再种小麦,果然喜获丰收。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但官神庙却是真真切切的存在,村里年纪稍大一点的老人,对官神庙都记忆尤深,有的还说见过那两个泥马和马奴,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遭破坏,而后不复存在。
站在凤溪的”下边桥”上,张世辉书记还在滔滔不绝地讲述着项溪的历史和对项溪理学文化的开发规划,见有不少游客来,他随手拿出微型扩音设备,戴上迷你话筒,干脆当起义务导游。只见他侃侃而谈,似乎对项溪的过往烂熟于心,足见下派以来的深入和做足的功课。他说:“要以项溪特有的历史文化,打造‘十个一’旅游景点,树立情定项溪桥茶文化品牌及建立程朱理学研学基地”,相信他和村里这些规划和愿景一定能够实现。
项溪一日,看到了诸多的古迹和风景,听到了不少的轶事和传说,尤其是那一幕幕悠悠古事,缓缓的在脑海里飘逸,朦朦胧胧,仿佛让我依稀嗅到项溪的历史和书香味道,在眼前的凤溪中徐徐流淌,升腾弥香,让我在古事中陶醉,悠然的不舍离开----
郭义清,男,福建省作协会员。曾出版诗集、散文集,现供职于福建省闽北某县文联。壹点号当代散文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