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酸排在五味之首从各地酸味美食,解
2022/11/21 来源:不详文/夏小忧
作为一个地广物博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因地域不同、饮食习惯天差地别,笼统来说,南方人普遍嗜甜,北方人则大多喜辣;细分下来,则可将各地美食划分为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和徽菜这八大菜系。
但无论是以上哪个菜系,似乎都跟“酸”关系不大。鲁菜,口味以咸鲜为主;川菜,主打麻辣;粤菜,咸鲜是其特色;苏菜,味道普遍清淡;闽菜,吃的是鲜香二字;浙菜,味道也偏清淡;湘菜,清一色的香辣;徽菜,菜色多为鲜辣口的。
既然如此,“酸”作为在各大菜系中近乎“隐身”的小透明,又为何会在五味(酸甜苦辣咸)中排在首位呢?更有意思的是,五味被引申到形容词方面,喻情喻景最多的竟然还是“酸”。没钱抠门叫穷酸,出手小气叫寒酸,语言刻薄叫尖酸,心里苦闷叫酸楚,嫉妒他人叫酸溜溜......
酸味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分量如何?它又凭什么打败其他四味,牢牢占据五味之首的呢?说实话,在看完老食客要云的《酸食志》之前,我是非常困惑、非常不解的。
但看完《酸食志》后,顿觉茅塞顿开,同时也对各地的酸味美食大开眼界。
《酸食志》一书主要探究了中国的酸食历史,解构了中华民族的酸食地图,同时也奉上了诸多令人分泌唾液的酸味食谱。
本书作者要云,是资深的行者,更是吃遍四方的老食客。他多年来一直频繁地迁徙,热衷于寻味村野,探寻各地美味。曾多次为寻觅各地食俗而作主题旅游,写出游历品味心得二百多万字,还曾出版《辣味江湖》《寻味中国》《酒行天下》等美食文化类作品。
一、万物皆可酸?
前段时间,偶然路过一家小饭馆,饭馆门上写着“酸菜鸡”的字样,这菜名让我颇为震惊:酸菜鱼是没少吃,但这酸菜鸡倒是头一次听闻。鸡也能弄酸了吃?滋味如何?是店老板自创的吗?脑海里一下子蹦出了一堆疑问。
没想到《酸食志》中要云也有谈及这道菜,他说自己曾在永顺县的王村吃过一顿土家族土菜,其中就有这酸菜鸡。酸菜鸡做法并不复杂,无非就是当地的土鸡和酸菜一起烹煮。可惜味道如何,书中却并未提及。
不过,既是寻酸之旅,自然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酸食,酸菜鸡也并不能算是最特别的。读《酸食志》时,除了常常口舌生津外,更要惊叹于各地人民“万物皆可酸”的创造力。水果可以酸、蔬菜可以酸、肉类可以酸......无论是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似乎都可以做成酸食享用,关键味道还总能让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
撇开酸菜鱼、菠萝咕咾肉、糖醋排骨等家喻户晓的酸食,让我们来看看全国各地都有哪些“稀奇古怪”的酸味美食吧!
柳州有句民谚: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难过卖酸摊,意在说柳州人对酸的热爱,更具体地说,是对“柳州酸”的热爱。什么是柳州酸?其实就是用酸坛子浸泡而成的各类酸菜,如果要罗列出来,恐怕一张纸都不够写。
蔬菜有:萝卜、胡萝卜、藠头、莴笋、包菜、空心菜梗、姜芽、苦瓜、黄瓜、豆角、芹菜杆、莲藕,只要是菜,都能用来泡酸;水果有:山楂、桃子、苹果、梨、佛手瓜、木瓜、荸荠、凉薯等,也一律可算。甚至是鸡爪子也都可以拿来酸。
柳州酸不但种类繁多,最让人意外的是,柳州的酸不但可以用来下饭佐酒,还是闲来无事拿来解馋的零食。
在柳州街头,随处可见这样的画面:一群美女,围着酸摊,叽叽喳喳,各选各的,竹签一串,当街就吃起来。那句“美人难过卖酸摊”想必就是这么来的。
除了柳州之外,山西、贵州、湘西等地的酸食也各具特色,像山西的过油肉、贵州的酸汤、湘西的酸鱼酸肉酸鸭......每道菜都酸得不一样,但又都酸得美味,酸得让人难忘。
二、“酸”的演变:从果酸到醋
对现代人而言,调味品中最不可或缺的绝对非“盐”莫属,无论是小炒、红烧,还是煲汤,只要想烹饪食物,没有盐都免谈。但在尚且没有盐的年代,人们是用什么来调味的呢?
辣椒?糖?酸?抑或是其他什么味道?《酸食志》帮我们揭开了谜底。
事实上,人类烹饪最古老的调味是酸。古老到什么程度呢?大约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用火的时候。那时,肉类和植物块茎烤熟了,人们想给食物增添点儿味道,用什么合适呢?自然是身边随处可见的酸——梅子,这便是我们后来所说的果酸。
上古流传下来的典籍集汇《尚书》中就有相关记载,比如:《说命》中的“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就足以说明(至少)在那个年代,盐梅已经是中国人日常饮食中最主要的调味品了。后来出现的成语“盐梅之寄”“盐梅舟楫”都是由此引申而来。
不过,人们并不满足于果酸之酸,到了周代,就已经出现了人工发酵制作的酸味调料:“醯”和“酢”,二者都是酱汁,均以肉制作而成,因为制作时会分解出大量的有机酸,所以味道是酸的。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醯,酸也”,但其实,醯酢和酸还是不同的,虽然都是酸味调料,本质上却完全不同,因为制醋的原料不是肉类,而是谷物,北魏贾思勰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中就有较为完整的记载。
《齐民要术》记载了当时农业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对酒、醋、酱、糖稀等调味品制作过程的解析和记录。因为是谷物酿制而成,所以想要制醋,必须先酿酒。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酒是制不成醋的,而是变成了味道古怪的“苦酒”。
直到汉代前后,随着以曲酿酒、以曲酿醋工艺的成熟,人们才真正能用酒制醋。之后,随着人们对制醋原料、工艺的不断改良,才有了如今的醋中翘楚——中国四大名醋:山西清徐的老陈醋、江苏镇江的香醋、四川阆中的保宁醋和福建泉州的永春醋。
如今随处可见的醋,竟经历了如此漫长的演变过程,难怪有学者说,曲的发明,可以和四大发明并列。
三、吃酸的历史原因
在盐尚未被发现的年代,以酸调味实属正常。但很多地区在盐出现之后,却仍然用酸来当佐料,以至于养成了酷爱吃酸的民俗,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就拿芷江的侗族来说,该族一直有吃酸的风俗,而这一风俗却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侗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因为受当时的统治阶级压迫,百姓生活困苦。特别是清中期改土归流之后,土地被大量兼并,生活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为了生存下来,侗族百姓不得不想办法,逐渐形成了广取食材、节约简朴、善于备荒的习俗。侗族先民会将蔬菜、鱼虾、肉类做酸以便长期保存。要云说,在缺少盐,甚至无盐可食的年月,酸食成为深山中侗族同胞的主要佐餐菜肴,这其中包含了侗族同胞的智慧,也包含了饱受压迫的无奈。
湖北恩施也有吃酸的食俗,这种食俗的养成、同样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当时,统治者掌握政权的手段,除了军事、经济,行政手段也必不可少,其中之一就是盐政。当时盐的重要性已经普及,人人都知道盐的重要性,因此,为了巩固政权,当时的统治阶级紧抓盐的生产销售,视其为重要的统治手段。
所以,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南、西南地区的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始终生活在缺盐的情况下,迫于无奈,只能退而求其次,把酸和辣作为给食物调味的主要依托,长此以往,自然衍生出各式各样的酸食,养成吃酸的食俗。
可以说,任何地区的人之所热爱酸食,跟当地的地理、气候、历史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芷江侗族如此、湖北恩施如此、东北、贵州等地亦是如此。
贵州人为什么爱吃酸?一是因为天气阴冷,吃酸汤锅能够促进食欲,御寒暖身;二是因为地理位置的限制,历史上贵州严重缺盐,没有盐,只能以酸代盐、以辣代盐,久而久之,酸食自然就在贵州人餐桌上的有了一席之地。
还有东北,东北的冬天又长又冷,新鲜蔬菜根本存放不住,唯有腌成酸菜,才能保存。所以东北人爱吃酸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本《酸食志》,道尽了中国各地的酸食文化,也见证了各地人民的生存智慧。如此看来,这“酸”,果然担得起五味之首,不仅因为它的古老,也因为它是时光对食材的造就,更因为它是寻常百姓的人生况味!
私以为,无论作为烹饪爱好者的酸食菜谱(里面有不少酸食做法),还是作为爱旅游的食客们的点菜清单(里面罗列了各地的酸食),《酸食志》都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