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茂散文阅读题13篇含答案
2023/6/6 来源:不详早期白癜风怎么治 http://m.39.net/disease/a_6353345.html
孙茂散文阅读题(13篇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雨天
孙茂
① 雨天。草是湿的,石头是湿的,松林是湿的,山风是湿的,连蘑菇头上也湿漉漉的,像是世间的一切都变的潮湿了。唯独心情喜生自足。
② 家乡十月,本要收苞谷的,天气应该放晴才好,可老家却下起绵绵小雨,那雨丝如针尖,成天连月的往地面洒。大概,天是漏了。接二连三的阴雨会让人心情发霉。母亲一日早过一日的盼望天晴,有时,竟有些烦躁不安。她在担心地里未收的玉米。母亲担心玉米,像担忧我一个样,眉头紧皱。十月的包谷,壳已干枯,连续的阴雨会让谷粒发霉,减少收成。我什么都不管,人还小,哪怕天塌下来与我也无关,我一门心思想的就是玩。父亲也开明,只是默默地听母亲唠叨。
③ 因为家里没有草料,雨天,父亲要去放羊。
④ 父亲总说:“天意难违,老天要下雨,你怪不得的。”我觉得父亲说的对,天要下雨,人是不能左右的。
⑤ 这个季节,山上长有荞面菌,炒出来极香,用菌汁拌饭,颜色蜡黄,那叫一个绝。父亲和我都喜于去捡拾。
⑥ 我喜欢雨天。特别是这种雾露露的阴天,心情不会因为天阴而自生晦涩,反倒有种想要冲破迷雾的犟劲,而这种犟劲要在山林里才能迸发出来。这种天气,我闲不下来,在家待不住。阴雨天,一般人都是在家烤火,串门,拉家长里短,女的使针线活,也有的美美睡上一觉。父亲要去放羊,我也去。穿个大水鞋,披个蓑衣或席子,有时穿上母亲做的油桶衣。他不撑伞,父亲说,撑伞不方便,不好走路。父亲去放羊,常要备个袋子,用来装山上意外的宝贝。这种东西只有云南的大山之上才会生长,是大山的恩惠。父亲一边放羊,一边捡荞面菌,傍晚回来总能拾得一大袋。
⑦ 我常跟父亲去放羊。其实,是羊放我。这辈子最喜欢的就是山羊,羊吃百草。一年四季,羊要吃掉上百种山草,如果用吃草来形容一个人,那这个人的阅历是极其丰厚的。父亲放羊常去石山,也是我们族人的坟山。雨天,雾气腾腾,人迹罕至,山上安静得只听得见露水从松枝悄然滑落打在地面的声音。“滴答、滴答”。羊不怕冷,也不怕雨。尤其是阴雨天。没有其他羊跟它们抢食,羊们高兴着呢!可以自由自在的吃个饱。吃饱了再斗斗架,磨磨角,锤炼蹄子。蹦过来,蹿过去。可有精神头儿了!
⑧ 雨天放羊,于父亲,是一种放松。
⑨ 我呢?养成了一个习惯。到现在为止,即使在外上学,逢上阴天也是要自己一个人去校园里走走,哼着没来由自编自导的歌曲,歌词是杂乱拼凑的。反正自已喜欢,管他呢。大概,这是一种享受吧!
⑩ 雨天。我是喜欢上山的。即使不放羊,即使不捡菌。就这么一个人,到山上跑一趟,呼吸大山的气息,按某个乐调随意安插歌词唱几首随心所欲的歌,那种感觉,别人是体会不到的。我那时最放松,也最欢愉。因为整个山都是自己的,无人叨扰,精神好得很。
傍晚,还是一如既往的哼着歌,走在泥泞的山路,越过白石,水沟,跨过牛粪,烂草,不知怎的,这种感觉即奇妙又惹我喜爱。
雨天,细雨巨细地一寸一寸清洗大山的林木,我的心情也豁然开朗,似是被禅音洗涤,滋润。渐渐地,我喜欢阴天、雨天,并成为了一个习惯。
这个雨天,阴雨绵绵,父亲说他与母亲在老家觉得冷,冷的时候不由得突然想起我,给我打来电话,要我注意保暖。这种亲情温暖,妥贴。
雨天,于我,也是一种放松。一种体贴。
(选自《文学与人生》有删改)
★1.本文围绕“雨天”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2.通读全文,说说“雨天,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3分)
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深秋雨季母亲为什么烦躁和担心?(4分)
“母亲一日早过一日的盼望天晴,有时,竟有些烦躁不安。她在担心地里未收的玉米。”
赏析:
4.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说:“雨天,于我,也是一种放松。一种体贴。”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拓展延伸题:
5.结合文章,谈谈你喜欢雨天吗?为什么?并说说你印象中的雨天。(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4分)文章主要概括了作者对雨天的温馨感知和独特感受,用诗化的语言来书写雨天生活的美好与诗意,抒发作者对雨天的喜爱。
2.(3分)作者在叙亊中融入了对兩天的喜爱之情,作者由衷地喜爱雨天,所以雨天的一切对他而言都是美好的,欢馨的。如雨天捡拾菌子、与父亲上山放羊等无不让作者感到快乐。
3.(4分)A.深秋雨季,长时间的下雨,会让人心情发霉,难免烦躁不安。
B.长久的霉雨会使田地的玉米发霉,而玉米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收入,是母亲的命根子。没有玉米,一年的生活开支无从得来。故而母亲开始担心。
4.(4分)A.最后一句照应开头,首尾呼应。写出作者喜欢雨天。雨天对作者而言是一种很好的放松,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雨天的喜爱之情。
B.点出全文主旨,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对雨天的喜爱。“体贴”二字,升华了文章主旨,同时写出了雨天来自父母的温暖关心,使文章充满温情,增添雨天的美好。
5.(4分)第五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所怀念的
孙茂
① 时光踏着碎步急促走来,拂去岁月的吻痕,于时光深处漏下记忆。记忆中最愉悦的时光,就是最怀念的时光。
② 一年里,我最怀念三个时节。一是开春,清明刚过,布谷鸟咿呀咿呀成天叫喊,嗓子像是不会干。万物生辉的时节,清明鸟也来凑热闹,“清明,酒醉;清明,酒醉”,闹哄哄的,像是催促农人,该点种谷物了。心里虽生躁动,可春天是一年的大好时节,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仿佛一夜春风,满山的草木都绿了。草木葳蕤,山峦复活,乡间洋溢着春的气息,让人有种“久旱逢甘霖”的舒服感。
③ 二是盛夏,我喜欢夏天,尤其下雨的时候,心里莫名激动,因为下雨天人不用上山干活。下雨天,雨水给那些禾苗浸润和滋养,给大地冲洗身子。顽皮的我通常会趴在窗幔数雨滴,看瓦楞上落下多少雨花,雨花砸在地面又成了什么模样,我看到雨水开心地在地面滚来滚去。那一刻,我的内心也无比开心。观雨,实在是一件开心的事,两只手杵着下巴,呆呆注视,像是给雨行大礼。有那么一瞬间,想要为雨写一首安静的诗,送给某个心动的人。那时候,空气很好,时间很慢,雨滴刚刚好。
④ 三是冬天,尤其怀念冬天农人在田间焚烧地物,炊烟七扭八歪缓缓升起,被风吹散,婆娑的样子,赏心悦目。我喜欢闻这种烟雾,很亲切。
⑤ 冬天最令人激动的就是下雪。雪,是世界的精灵。一夜寒风,大雪如约而至,白雪把整个村庄裹挟起来,即使之前多么污秽,大雪飘来,村庄瞬间净洁了,连空气都掺杂一丝丝的甜。清早起来,村庄被弥漫的炊烟和薄雾所覆盖,窗台上漫灌着好看的窗花,凑近头对着玻璃哈一口热气,花纹晕染开来,开成一朵不知名的小花。一声鸟啾,叫醒了世界。木圈里的雄鸡照常哼着起床歌,歌声是村庄的定点闹钟。下雪的天气,整个世界很静,在白雪的映衬下更加空灵。这样的冬天生机勃勃的就是炊烟,炊烟是冬天的一道亮丽风景。无论天阴天晴,屋顶的烟雾每日照常升起,慢慢散在天空中。还有就是,我妈唠叨起床的声音,也像一缕炊烟,拐过楼梯,最终洋洋洒洒拐到我的房间。
⑥ 冬天的光阴是睡着的,白雾踮起脚尖在乡村踱步,我在冬天常常会不由自主怀念夏天。
⑦ 在暖暖的夏夜,喜欢倾听一种声音。
⑧ 那声音来自土地缝隙的土狗啼鸣和柳枝的蝉唱,那声音召唤着劳动者的肌肉在泥土的边缘与苞米相撞,召唤着镰刀在六月里收割麦子,在七月的热风里为果子涂染色彩,在九月的阳光里让大豆与母体分离。
⑨ 在乡路上踌躇,我总怕打搅了一只酣睡的虫,又或者我急促的步子会无意中打乱蜗牛的计划。夜深之时,那只幼小的蜗牛一定托着重重的壳在某个角落或者某片绿叶下栖息,所以,一般情况,为了不叨扰虫物,晚上我是不外出的。躺在床上看一本雅书,喝一杯清茶,在书香和茶香中酣眠。
⑩ 我也不知道我是如何长这么大的,反正现在回想起来,最留恋的还是小时候。那时候除了无忧无虑,还有很多天真与纯真,有很多从土地和树上生出来的乐趣。那时候,总觉得村子是住在云上的。家乡这间零食铺,总也有吃不完的碧草蓝天。
群山逶迤,由于被墨色掩盖,已经分不出高低和深浅。在静默中画出了一道红白相间,旖旎柔和的弧线,罩住西边那锯齿一般的山峰,山间的那条小路,已经若隐若现,牛儿不再吃草,鸟儿早已归巢,灌木丛里会不时地窜出几只昼伏夜出的傻猫……
在故乡的版图上,天朗气清,风和日丽,山岭蜿蜒,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山水相依,渔火人烟。偶尔,偷得浮生半日闲,这半日,与花鸟虫鱼攀谈,幽暗里,一条蚯蚓蠕动躯身,清风瘦影里,一只老鼠,像是有了心事,朝着密密麻麻的山林昂头奔去。
金色的余晖,涂抹在屋瓦之上,夜色从松针的缝隙间滴落,你似乎听见什么声音,但它转瞬即逝,却带来更多的宁静与秀美。
秋天,各种粮食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院子里的秋草发着呆,黑狗打着酣,太阳光死乞白赖从云端斜钻出来,亲吻在一个榕树下晒太阳的老人额头上,纹痕像打了结,一绺一绺十分清晰。在人的时间观念里,这是人一辈子必经的印记,也是岁月雕刻的最美的纹路。
暮色渐渐苍茫,眼睛看不见的东西越来越多,月亮睁着独眼,把乡村的夜拉得很长。在有月亮的晚上,村庄披着银色的外衣,人们会将影子从身体里抽出,让影子和大地对话,让心灵和天空对话。一天中将暗未暗的时光,从你眼里的星辰,看到明天的希望。灯光像演一出哑剧,打着照面,我端坐在屋里,细细打量鸡毛和蒜皮,繁琐和生活的细枝末节。人在某种情景下是逃不脱柴米油盐的,这种情景就是现实。
我永远惦记脚下的大地。辽阔的大地,黑夜漫无边际,我在等一只鸟归来。
(选自《东北作家网》,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文章标题“我所怀念的”作简要概括。(3分)[标题概括,内容概括]
2.文章第七段有什么作用?请赏析。(3分)[句段作用]
3.本文语言很有特色。你最喜欢哪一处(句)?请找出来并作分析。(2分)[句子含义、句子理解]
参考答案:
1.作者最怀念三个时节,开春,盛夏,隆冬。作者怀念故乡的春夏冬三季,以及季节里的事物景致。
2.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由冬天继而怀念夏天,引出作者对夏夜声音的向往。
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举出例子给1分,分析正确给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云南的雨
孙茂
我喜欢云南的三月,绵绵细雨,辣眼的烟雾,让人不由得想念起家来。这种想念只是单纯的思念,不会带来痛苦。云南的天,一下雨,我的心就如巴金老先生在《乡心》里写的,“这种时候,要说是快乐吧!自己的心里又不舒服,要说是痛苦吧!又是自己愿意的场景。这是怎样的矛盾啊!我一生就是被这种矛盾支配了的。”以前,我不大理解得了这样的天气,时间久了,渐渐地,我开始确信,我喜欢云南的天、云南的雨。
每到图书馆看书,都要找一个靠窗的位置,采光好,目力可及馆外的葱绿,心情愉悦。每逢下雨天,还可欣赏雨!校园小径上撑着各式各样伞行走的人群,从图书馆上方眺望去,构成一幅美好的风景图。有时我也两眼无光看着窗外的山,好像它会和我说话。
雨天。雨水打在窗柩上,肆无忌惮地撞开了花儿,伴着清透的绽开声,一朵朵水花旋开来。有时,你正注目的一瞬间,一朵大水花开成稀稀落落的无数小水花,晶莹剔透。溅开那一刻,心也跟着猛地一颤,那种感觉简直美妙极了。撩开雨帘,和风冒着泡吹来,云波绵柔柔软酥酥的,糖丝一样融进白得发亮的天幕里,轻飘飘地浮着。
这个季节的雨是清冷的,不似早春的雨那般缠绵。可是,三月的雨含情脉脉,似有万般深情要与天地共诉。却也不似盛夏的雨水,一阵狂风暴雨,打几个雷,闪几道电,匆匆忙忙地来了又走。云南三月的雨,是如约而至的,她像一个温和体贴的少女,偶尔,也如黄牛发脾气一般吓人。
21 刚下过雨,泥土软软,像走在海绵上一样。草木一寸寸地爬覆而过,湿了的绿色在泥土里,明年会长出柔软的触角来。清冷的雨天里,那种薄荷一般的气息在空气里平静而炽热地生长,穿透日光,沾上飞鸟斜掠而过的翅膀。这样的雨季,仿佛有一种纵身飞过时空的错觉,总让人萌生迷迷糊糊的睡意,惺忪里就被拉进彼岸的河流里,河水清幽幽的,过河的人湿了脚,却不知衣襟也染了水晕斑斑。恍惚间抬头,目光无法触及云水里的太阳,于是俯下身用手去掬一捧流水,却也只能照见天色素白。远望山南水北,雾色一叠叠荡开,天漫云远。原来有这样的日子,有这样的雨季,整日伏在窗台边,看枝条和风摇晃在玻璃上投下淡淡的影子,雨水滴滴答答地从树上漏下来,一头扎进黝黑或者褐红的泥土里,也许,这株雨,明年会发芽。雨还未停,在时间的缝隙里种出青苔,布满时间的齿轮,像柔软可揭的绣痕,像久去未归的乡音,像耳畔的呢喃,在三月的梦里,在随意可见的草长莺飞里湿了所有的云。
22 三月,正值农耕时节,即使是下雨,农民也不怕,披上蓑,戴上帽,栽烟,插秧苗,种包谷。忙得忘乎所以,不亦乐乎。
23 下雨天,富有诗意。正如琦君在《下雨天,真好》一文中这样写,“下雨天,叫人宁静,尤其是夏天,雨天里睡个长长的午觉该多舒服。”看过这么多雨,我越发独独喜爱云南的雨,不光是云南雨,还有怒江的山,曲靖的地,大理的水,哪一个都如亲人一般,富有情意。
24 云南的雨,初春略带缠绵,雨丝冷冷清清;三月像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在哭;夏季像一个壮汉在流汗;待到冬天,仿佛一个老人在抹眼泪,叫人心疼。我爱雨不是为了可以撑伞兜雨,听滴答的雨声,我只是喜欢那下不完雨的雨天。童年时候,最喜欢下雨天,天亮了,听到了砖红的屋顶哗哗的雨声,我是最愉悦的。因为下雨天不用放牛,母亲不用早早起来生火做饭,父亲不用早早地下田,可以在被窝里多躺会儿。
25 灰色的泥土房,发青的小巷,没有颜色的雨,漫步在青石板路,路边是儿童嬉闹着玩雨水,那种感觉,我是十分喜爱的。细雨剪裁的时光,映衬过去的那些美好,时光蹁跹的脚步,更替四季的风景。
26 云南的雨,像一个美人,冰清玉洁,温婉妥帖,如果可以,我想用心地把她温情以待,在四季的光景里,在岁月的长河里,还以款款的爱。
(选自《东北作家网》,有删改)
1.云南四季的雨有哪些特点?(3分)
初春的雨()夏季的雨()秋天的雨(绵柔细腻)冬天的雨()[情感变化]
2.有人把文章题目改为“三月的雨”,你赞同吗?请简述你的理由。(3分)[标题理解]
3.请赏析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句段作用]
4.请联系全文,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主旨情感]
参考答案:
1.初春的雨(缠绵冷清)夏季的雨(粗犷狂热、热烈)秋天的雨(绵柔细腻)冬天的雨(温润多情)
2.(1)我赞同用原来的标题。因为“云南的雨”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更能标识出这是云南独特的雨,与中国北方的雨以及中国其他省份地方的雨迥异。标题言简意赅,新颖亮丽,形象生动,能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主题,令人回味无穷。
(2)我赞同用“三月的雨”这个标题,因为这个标题既细致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贴切写出三月雨的特点,标题与云南的雨相比,愈加委婉含蓄。(3分,任选一种,言之有理即可)
3.首尾呼应。开头和结尾的内容都在写作者对云南的雨的喜爱与赞美。使文章前后照应,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4.对云南的雨的眷恋和热爱;对云南的雨的喜爱和赞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夏天的雨
孙茂
27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立夏刚过完,下一场雨,便觉夏天来了。夏季,天气闷热,雨下得勤,打雷闪电,刮风下雨,是常见的事,黑夜里那几道紫白的光,在轰隆声中响起,又在轰隆声中隐去。
28 在记忆中,雨总是从四面八方涌来。夏天的雨大多下在夜里,黑暗笼罩下来,云朵和天空黑得深沉,人在屋内躺着,雨珠打在窗台上,撞开水花,又四散开去。下雨的黑夜,风是冷的,风使一切变得苍茫,那些从窗缝挤进来的细风,长着翅膀,飞在膀子上,湿气沾满人的皮肤,凉凉的。而我却越发喜欢夏夜的雨。
29 夏天的雨夜,人睡在被子里带着朦胧感觉的状态像刚醉酒的孩子,满世界都是单纯,隐隐地聆听感受着那雨的掉落,砸在水泥地板上,开出伟大的花。夜里的雨,下的轻,不妨碍人上下班,不影响出行,滋润着一群在田地久旱的幼苗,雨声也十分清晰,有的雨像个没拧紧的水龙头,喜欢下一整夜,安静里,把心底一些久远的杂事和隐秘也清洗干净。第二早醒来,头沉得像山间的白雾,十分密。夏雨过后的早晨,雾露大,空气中湿漉漉的,小路两旁的杂草蒿子上垂挂着许多雨珠,人一碰到,它就开心的滑到红泥。清晨,太阳在微风中斜斜升起,一天的日子就这样伸着懒腰开始了。
30 五月,田地里的禾苗长有一巴掌高,门前院子里,石榴花开的正旺,大朵大朵红彤彤的,很精致。夏天的晚上,青蛙蛐蛐儿一齐放声高喊,把夏天的夜叫的更深更亮。
31 我喜欢夏天,夏天的雨;喜欢夏天绿得流油的颜色,雨水滋养万物,使得庄稼草木都嫩生生的,那种活跃的富有蓬勃生命气象的体征,给人以激情,十分欢愉。夏天雨后的空气中,仿佛是甜的。
32 雨是节气的闺蜜,是生活的呼吸。我喜欢夏天的雨。夏天的雨总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下着,你仔细去读它的时候,会收获不一样的感念。夏天的雨,尤其云南的夏天,雨水更多更大,下起来就没完没了。那些小沟小河一夜之间身高长了好几米,浑浊的河水,心急着快点流到下游。
33 夏天炽热,太阳仍悬挂在空中,雨气冲冲的洒下,细细歪歪的飘了一阵就停了,起大风的时候,雨珠盘旋在空中,拐几个弯扭曲着跌下来,风中有声,绿苗的拔节声,鸟儿扑打翅膀的声音,还有雨滴打在叶子上发出的簌簌声响。我问父亲,为什么晴天出太阳也会下雨,父亲说,那是太阳雨。
34 夏天,雨娃有时也会淘气的下一整天,大山之上白雾茫茫,雾气环绕着山山水水,一出门,雾气喧腾起来,这种雨,比秋天的霏雨又要差一点,不是很密,雨珠落在松针上,又笔直地滑落到地面,沁润泥土;日子就这样细密地下着雨,有时是太阳雨,有时是阴雨,悠长绵软,温润多情,给人的心灵“滋溜”抚慰一下。
35 夏夜的雨,霸气十足,一出场,都有雷声伴随,下雨的晚上,从窗外探出头去,雨丝不明显,只是黑漆漆一片,黑夜人是看不见雨滴的,只有路灯的光晕渲染的那一隅,有清晰的雨粒,密密麻麻,一颗接着一颗洒向地面。
36 夏天的雨是夏季的清凉液,有时粗暴,有时洒脱,有时温润,有时绵缠,它跌在地面,打在瓦楞;她亲吻小草,洗刷石头,把整个世界都清洗得透亮起来。春天呢,雨是为了春耕而下,性子不是很急,下得随意。秋冬的雨,时间战线长,下起来就是好久,不带雷声闪电。夏天别致,雨下得干脆,要么不下,要下也就是一夜之间的事,下完心情就变换起来,好的很。
37 夏天的雨常带有雾气,先是雷声打前奏,接着黑云压顶,白气滚荡着漫过山巅,紧接着雨就来了。夏天下雨是必打雷的,当然,有时也只是虚张声势,打完雷,黑云被风吹过了头,随便散落几滴,那雨也就不知去向,没了踪影。
38 和北方的雨相比,云南的雨独特,云南的夏天,都要下雨,一下雨,又必然要打雷,那雷声,很大很大,像在你头顶上响,“轰隆”的一声,能把熟睡的孩子扰醒。北方下雨却不打雷,很安静,跟闺中秀女般温润。
39 我喜欢夏天,尤其夏夜的雨,在夏天有雨的晚上,我大多睡得好,夏雨把房屋周围的热气消降下去,空气中甜丝丝的,不那么热,有种凉爽的快感。
40 那晚做梦,我梦见自己和雨对话。雨说,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说,你从天上来,要到地里去。雨水与土地休戚与共,同甘共苦。夏天的雨,是粉红色的,像一个精致的女孩,穿着透明的裙子,飞向大地。
41 夏夜的晚上,空气很静,月夜儿安分的悬在头顶的天空,我矗立在窗前,看着星星闪闪的天空,安静得能听见空气流转的声音,大脑兴奋,思绪徜徉着无数个夏天雨夜的样子。在夏夜呼吸感受着夏天的雨,是一种甜蜜。尔后,我渴望,等一场雨,以初恋的名义。
(选自《东北作家网》,有删改)
1.“那些从窗缝挤进来的细风,长着翅膀,飞在膀子上,湿气沾满人的皮肤,凉凉的”画线句中加粗的字词富有表现力,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3分)[词语赏析]
2.你认为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情感表达、主旨概括]
3.夏天的雨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选文概括归纳。(4分)
参考答案:
1.一个“挤”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风从窗缝挤进来的样子;夏天雨间的风像长着翅膀飞在人膀子上,沾湿人的皮肤,一下子赋予了夏天雨间的风人的动作情态,把夏天雨间的风写活了。深切写出了作者对夏天的雨的喜爱之情。
2.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雨的渴盼、怀念、喜爱、赞美之情。
3.夏天雨多,夏天的雨淘气炽热,悠长绵软,温润多情,有时粗暴,有时洒脱,有时温润,有时绵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题。
炊烟
孙茂
① 很久未见故乡的炊烟了,囫囵地心生怀念。炊烟起处是故乡,故乡的炊烟,在记忆里永不过期。
② 农村人是要和炊烟相依为命的。早晚时间,每家房顶的炊烟,轻轻袅袅,飘荡在村庄的上空,散发着柴草的清香味。炊烟是人们对生活的渴望,炊烟喂养了一个又一个亲人,目送一个个老人离去,又以独特的方式欢迎一个个新生命的降临。炊烟里有太多饭菜的香味,有不计其数的孩童的欢笑声,有家的印迹,有岁月的吻痕,有温馨,有甜蜜。
③ 今夜无月,天空一贫如洗,连星星也不知躲到哪里去了。我躺在干净的棉床上,做着有关炊烟的梦。我对炊烟有着某种特别的情愫。每当太阳要落山的时候,乡村屋顶的烟囱里就会有一股淡淡的炊烟带着清香散逸出来。烟囱冒着袅袅烟气,直入空庭。炊烟生动无比,它像大地抛向天空的情丝;像一位美丽优雅的舞者,有时弓着腰,有时舒展开来,有时扭着身子。
④ 炊烟是夕阳落山时发出的叹息,等燕子选定落脚的人家,夕阳泛出微红的脸颊,炊烟就要开始为房屋化妆了。阳光静静地斜照着,一家人所有的秘密都藏在炊烟里,蜿蜒曲折,最终盘旋飘散在穹空,与白云融为一体。天黑之际,慢慢地又化为乌有。炊烟是孤寂的,炊烟离开烟囱就成了无家可归的人儿。人的一生,就像这炊烟,每个人都是流浪儿,我们终将化为泥土,紧贴大地,你和你的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生命的最后都将化为泡影,消散在人世间。
⑤ 在梦里,炊烟像是喝醉酒的美人,在天空中弯来扭去,最终开成一朵漂亮的烟花,村庄因为有了炊烟才变得有了烟火气,有了人气。炊烟是柴禾的精魂,是村庄的精灵,摇曳在村子的天空,像一股仙气,弥漫在旷野,护佑村民周全。
⑥ 每每炊烟升起的时候,乡村的生活沿着小河展开了。炊烟顺着瓦沟,悠悠扬扬,一缕一缕地上升,炊烟爬满黑瓦,在屋顶上飞,在瓦上开花,继而又消失在屋瓦之上。瓦与炊烟的颜色很相像,所以大多数情况下,看到瓦我就想到了烟;看到炊烟,我自然联想到了瓦。瓦和烟,那个亲切呀。
⑦ 炊烟升腾起来时,村庄便有了朦胧美。
⑧ 炊烟的味道是呛人的,有时烟囱堵塞,烟雾也会气人勒!母亲生火时,烟子不从烟囱里冒,反倒从炉沿边吐露出来,整个屋子雾蒙蒙的,我和母亲硬是被烟火呛出泪水来。母亲看着我哈哈笑,我看着母亲也调皮地笑了起来。
⑨ 故乡的炊烟是最早生起的一缕温暖。作家饶雪漫曾经说过:“人生中有很多美好难忘的时光,大抵都是与自己独处之时。”说得真好,我喜欢独自坐在炊烟下,遥望烟雾,梳理着自己的心情,享受着傍晚绯红里的安然与宁静。
⑩ 母亲总是披着炊烟出去,又荡着炊烟回来。几十年,在炉灶边煮菜烧饭。炉子点燃,那一道蹿出烟囱的炊烟,慢慢氤氲地覆盖在故乡的田野、树林上空。看着炊烟开始想念你,往事如烟,房屋上正飘着一缕青烟,我用静默的眼睛打量风掠过的喘息和炊烟蜿蜒的暗影。曾经的记忆像炊烟,渐渐消散。那些曾经的事情是不是只会消失呢?小时候不知道何为乡愁?长大后,原来故乡的马路、炊烟都是令人牵肠挂肚的印记。
每当夜空里的星星泛出灿烂的光亮时,子夜的钟声敲响了,宁静的乡村便开始丝丝缕缕地抖下飘渺的雾。夜幕的黑纱在鸡叫声中渐渐淡化。时间的“滴答”声也开始奏起黎明的交响曲,又碰撞星光汇集成韵,惊醒梦中正香的父母亲。于是,寂静无声的乡村开始有了声音。母亲起得最早,怕惊动了家里的人,轻手轻脚地划根火柴,“刹”地照亮眼前,灶里的柴禾“噼噼啪啪”地燃烧着通红的光亮。一会儿的功夫,陆续有村妇们煮饭的炊烟开始从房屋顶上缈缈地飘出,清香飘逸,我能从烟雾里闻到饭菜可口的香味,忽而愈发觉得亲切了。
故乡的炊烟是温馨的。冬天的时候,炊烟给一个村庄带来生机与温暖。
每次回家,车子行驶在弯弯的山路,透过车窗远远地看见村庄弥漫的炊烟,那种思乡之情和接近故乡的感觉是如此迫切,我在偌大的乡村里寻找家的位置,我在想,母亲肯定也在炉灶边忙活了,于是,我开始寻找哪一缕是属于我们家的炊烟,到底升腾起来的烟雾哪一溜是从我们家烟囱里冒出来的呢?
无论走多远走到哪里,故乡的炊烟总是牵着我的思念。来到城市,基本见不到炊烟,只有工业园区笨重的烟囱里冒出的黑雾,或是天阴之时,城郊田野里焚烧秸秆荡起的烟气。多么亲切的炊烟啊!我似乎很多年不见了,它缥缈似梦,此刻让我不知道身在何处何时,恍惚让我想要回到故乡。
在梦里,我看到了炊烟里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在梦里,故乡的炊烟又袅袅地升起,我躺在炊烟织就的棉床上,如梦如幻,软乎乎的。故乡的炊烟如母亲般温润厚实,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此刻,我也想变成一缕轻柔温馨的炊烟,飘在故乡的上空,浸染在故乡的田野和暮色里,沉醉在故乡的怀抱,在一个又一个夜晚,继续做梦,继续想念故乡,想念故乡的炊烟。
(选自《中国作家网》年5月12日,有删改)
1.故乡的炊烟有哪些特点、品质?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4分)
解析:故乡的炊烟:亲切、温馨、温暖、温润厚实、令人恋念等。(答对两点满分)(开放题,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2.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说:“农村人是要和炊烟相依为命的”,请加以赏析?(3分)
解析:农村人家,每天都要烧火做饭,生活做饭既有炊烟,炊烟是家的温暖,炊烟是柴禾的精魂,早早晚晚,炊烟像一个常客,黏在屋瓦之上,像一个亲人,热切地,无私地,毫不嫌弃地陪着农村人,和屋瓦之下的住户相依为命。
3.请根据文本,探析“在梦里,我看到了炊烟里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
”这句话的含意。
解析:
① 时间已经印证,在漫长的岁月中,炊烟已融入人们的朝夕生活。尤其在作者童年记忆中留下欢乐幸福的吻痕。
② (主观方面)人们在生活中对炊烟有着复杂的感情:既赞美炊烟带来的馨暖,感激炊烟带来的快乐,也为炊烟消失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而伤感难过。(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4.本文主要写“故乡的炊烟”,为什么在第14段写城里的炊烟?(3分)
解析:通过写城里的炊烟,以及书写城市日渐稀少的炊烟,和故乡亲切的炊烟形成鲜明对比。衬托作者对故乡以及故乡炊烟的深切怀念(恋),故乡的炊烟如母亲般温润厚实,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故乡的炊烟影射乡村生活的踏实与舒适,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炊烟以及故乡自然淳朴生活的向往与喜爱。(意思对即可)
5.作者为什么说“此刻,我也想变成一缕轻柔温馨的炊烟,飘在故乡的上空,浸染在故乡的田野和暮色里......”,请赏析?
解析:对于作者来说,之所以想变成一缕炊烟,是因为故乡炊烟曾经给作者带来过温暖快乐,在作者心里留下过深刻的印记。这里有作者对故乡炊烟的留恋,有对美好少儿时代的怀恋,亦是一种坚守的精神,对返璞归真的人生生活态度的守望。(意思对即可)
6.“炊烟”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解析:炊烟象征家庭的温暖;象征童年的欢乐时光;象征故乡和故乡的生活;炊烟象征着亲人,象征母爱和安全感。“炊烟”是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答对任意两点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7.文章以“炊烟”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解析:“炊烟”是全文的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借炊烟这一亲切的物象来怀念故乡。文章中的炊烟具有象征意义,炊烟象征家庭的温暖;象征童年的欢乐时光;象征故乡和故乡的生活;炊烟象征着亲人,象征母爱和安全感。(一点3分,两点6分。意思对即可)
8.请赏析文章第4段。(5分)
解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又富含哲理通过写炊烟的归宿延伸到对人宿命的思考,以炊烟比喻人,描绘了人生如炊烟般的生命形态。通过写炊烟引发对人生命运的无尽思考,给读者留下更深广的思考空间。(提示,可从手法和作用方面进行赏析)(5分。每点2分,两点5分,可酌情给分)
9.文章为什么不以“故乡的炊烟”为标题?请赏析文章标题“故乡的炊烟”和“炊烟”各有什么好处?
解析:拓展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稻子
孙茂
① 春之伊始,万木生发。家乡水田里早早灌满了清水。年前撒下的禾苗,绿油油簇拥在田地。水田会隔三差五吐泡泡,土地像是在挤眉弄眼,干渴了一季,忙不迭腾空肚子,赶紧让小沟里流淌的清水浸润和滋养。倘若天上降雨,那更好不过了,雨珠淋在禾苗身子,像是给绿苗洗澡。往后的日子,稻苗如雨后春笋,蹭蹭地长。
② 山沟里的水干净,带有大山的灵气,喂养的禾苗也长得肥硕,稻子香甜可口。在乡村长大的禾苗,喝的是家乡的母乳,清泉从山腰深处冒出来,咕噜咕噜流淌到田间,给稻苗滋养生命。
③ 山风飘来,稻苗就低了头,像是给路人作揖,但更多的,应该是对喂饱它们的主人致以感恩。物亦如此,人更该懂得感恩。感恩土地,感恩流水,感恩天造良势。人对世间的万物都该持敬畏和感恩,万物方能相生共荣。
④ 三月的某天,母亲在写着“孙”字的田地放上水,清明一过,父母就操忙起来了。父亲拔年前撒种的秧苗,母亲插秧。插秧是个技术活,母亲动作麻利,一天能插一大块地。母亲是个急性子,心里装不下事,倘若白天没干完的活,晚上紧着赶着也要做完。好几次,我在田埂上玩草捉青蛙,母亲在田里和着月色插秧。那时候,月亮是一盏天然的大灯,悬在人的头顶,悬在大地的穹顶。我有时帮母亲递送秧苗和茶水,有时什么也不做,就这样看着月亮发呆。有时靠在田埂上睡着了。清晨五六点钟,月亮淡淡地挂在天边,母亲依旧在灰白的亮光里耕耘。我起来揉了揉眼睛,掀开盖覆在身上的棉衣,奶声奶气的喊上一声“妈”,没等我妈回答,又倒下去熟睡了。
⑤ 插完秧,田地算是真的活了。逢街天,父亲买来黑鱼苗,往田里一放,秋天时,鱼儿就可以上桌作为人的下饭菜。母亲爱做酸鱼,秋天的时候,稻子割了,田里的水放干,鱼儿就裸露出来,捡拾回家,开膛破肚,刷洗干净,腌制在坛子里,密封起来,一年四季都有香喷喷的鱼肉吃。酸鱼好吃,蒸炸炖皆是美味。我最爱吃母亲做的酸鱼,那鱼里有种特别的味道。
⑥ 夏天时,父亲会穿着水衣下到田里,把那些杂草除去,一年四季,禾苗和鱼儿都不用细管。像两个散养的娃娃。鱼儿也不用担心别人来偷,因为家家田里都养了鱼。
⑦ 仲夏,房子周围绿闪闪的,下雨的晚上,田间的蛙鸣一夜叫个不停,像是要把田喊塌了。我站在窗前对着田野深深呼吸,那一刻,内心澄澈恬静。我是极喜爱家乡夏天的,可以约三五个朋友坐在田埂有一句没一句闲聊。
⑧ 夏末秋初,稻田里的稻子半青不熟,金秋的田野,一地的稻子被吹得倒伏并贴在水田中,像是贴着耳朵倾听大地的耳语。谷子一沾到水,几日便吐白芽,长成新的稻苗。人生最幸运的事就是见证一个事物的变换更新,稻苗由绿慢慢变黄,这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傍晚吃完饭,坐在院坝里吹风,放眼望去,一地黄灿灿的,夕阳打在稻穗上,稻子更香了。熟得十分透的时段,人在门前能闻到稻香。吃自己家点种的大米,味儿和市面上买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家乡的稻,极甜极香。
⑨ 秋末,田里的水放干,稻子就可以收了。卷起裤腿,磨好镰刀,弓着身子,有模有样,一棵棵稻子攥在手里,沉甸甸的,那就是一年的粮食。稻草可以用作燃料,冬天烧火时,扯一把塞进火炉,旺生生的。稻草还可以用做垫席,铺在床铺下,保暖隔湿。冬天村子里堆起好多草堆,我们便在这些草堆间躲猫猫。父亲捡拾稻草做稻草人,吓那些害虫害鸟。母亲则是把质量好的稻草收集起来,来年秋天,可以用它捆谷草。草捆草,大概草是没什么意见的。
⑩ 这个春天,看到田地里插秧的老人,我又想到家乡那一片金黄,想起父母在田地耕作的场景。这些年的生活,是改变了我,也改变了家乡的图景。
(选自《东北作家网》,有删改)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2分)
2.文章第三段富含哲理,意蕴深刻。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段话的深刻含义。(请对文章第三段进行赏析)(3分)
3.请赏析文章第8段画横线句子,为什么说“吃自己家点种的大米,味儿和市面上买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3分)
4.结合文章,说说文中的“稻子”有哪些现实作用?(3分)
拓展题:
5.文章语言生动优美,请从文段中找出一个比喻或拟人手法的句子,并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稻子。
2.稻苗低头作揖,这里暗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文章以稻苗作比,暗喻着人也应该像稻苗一样,适度的学会谦卑低头。适当低头,是一种做人的智慧,它代表着谦逊低调,代表着感恩。放低自己,学会感恩,一棵稻苗才能长成饱满的稻穗,成熟在金黄的秋天。同理,人学会低头,才能走的更远,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
3.自己家点种的稻米带有人气和地气,是母亲亲手栽种出来的,带有母爱的味道;家乡的稻喝的是山沟里的清泉,带有大山的灵气,喂养的禾苗长得肥硕,稻子香甜可口。
4.文中的稻子是作者记忆里的音符,是作者怀念的对象;是母爱的寄托;是一个家庭的吃食和口粮。稻子寄托着作者童年的美好回忆。
其次,稻草可以用作燃料,生火做饭,带给人温暖;还可以用做垫席,铺在床铺下,保暖隔湿。冬天村子里堆起草堆,孩童可在草堆间躲猫猫。父亲制做稻草人,吓害虫害鸟。母亲把质量好的稻草收集起来,来年秋天,可以用它捆谷草。
5.略。
答题思路:(本文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委婉含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稻子的怀念、喜爱和赞美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季节和夕阳
孙茂
① 季节和夕阳都是盘踞在人生转盘里的齿轮。一年有四季,一日分早晚,在季节和夕阳里,岁月这只虫接二连三爬上人生的白纸,一些模糊不清的心事便慢慢发了芽。
② 当雾气慢慢散尽之时,太阳才淘气地挤出头。谁也不会想到,此刻是春天。
③ 白天,虫声密密,天空像清水洗过一样,蓝晶晶的。傍晚,站立在山峰远望村庄,炊烟袅袅,一切都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夜幕时分,夜月的田间,虫声唧唧,蝉鸣蛙噪,一条狗高昂着头在道路口狂咬,公鸡飞到芭蕉树尖上扇动翅膀,一只傻猫蹲在墙角唱情歌。举目四望,乡间宁静祥和,没有争乱和纷扰。当一个人心闲下来的时候,才会发觉这世间微妙的变化。比如,老鼠爬楼梯。天色将暗未暗,老鼠笨拙地跳跃着,蹦起来跨两级台阶,不时掉落下来,我静静地看它的一举一动,不敢靠近,生怕惊扰了它。
④ 春天,村庄长出了新的颜色。将目光投向青草深处,树青草绿,人活地新。春困的时候,一群燕子在房梁上衔泥筑巢,吱吱呀呀飞来飞去,扇着剪刀翅,成群结队。我无事常杵着下巴看它们,有时能看一下午。半个月的功夫,燕子窝便筑起来,再过些时日,繁衍生息,生命往复。
⑤ 春天到了,汗水从骨头里挤出。把牛粪积攒起来,年节一过,各家便忙碌起来,驱赶着牛车把牛粪猪粪运到田地,春耕前抛撒到田里,那是最好的有机肥。
⑥ 到了夏天,黄灿灿的花儿镶满河道,夏日的山峦任由这绚烂的色彩肆意洇染。夏天雨下得勤,沟河爆满,坝塘田地一夜喝成了胖子,那些雨水本无声,渗入松软的土层便嗞嗞作响,雨水稀释了空气中的秽物,天空顿时更净洁了。很多时候,鸟儿安静地站立在枝头,扑打着翅膀,十分欢快。夏天,我常静静对着一棵草,从神的角度读写它。
⑦ 微风吹过,门前的果木摇曳起来,如烟如雾。夏天,阳光懒懒洒在身上,有温柔的光和轻柔的风。窗外,天色缓缓氲开,山崖上显映出深深浅浅的绿。经过一夜暴雨的刷新,大地换了新衣。清晨,在雨淋淋的枝头上,夏天盛大的一轮红日新鲜出炉,随后,各种声音都响亮起来了,浩荡的风,轰鸣的蝉,不约而鸣。
⑧ 秋晨寒意浓重,山峰隐没在白雾中。一团团白雾,像一锅煮沸的开水在山谷中翻滚,冒着腾腾的水汽。天边的云彩光影诡异多变。一夜秋风,地上铺满金色的树叶,那些树叶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村里人起得早,在霜气尚未散去的山野,用大竹篮背落叶,拾回去喂羊。那些羊吃过剩下的细枝末节,用来填圈,温暖舒适。
⑨ 秋日多雨,整天阴雨绵绵,湿漉漉的。一点都不夸张,我已经半个月没见到太阳,整天阴呼呼的。夕阳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有一天吃完晚饭,抬头的一瞬间,一丝红光把眼前的山峦晒红了,像披上一层霞衣。傍晚的太阳是红的,那些枯黄的玉米,晒得红灿灿的,像敷了一层红油纸。
⑩ 冬至一过,冬天真的来了。冬天的暖阳,像一颗人造太阳,散发出仅有的光和热。冬天的夕阳容易犯困,金红色的霞光涂抹在屋子大地上,静卧在落霞旁,羊群司空见惯,天和地相安无事,雪是洁白的,多少事,被季节和夕阳一笔勾销。时间纷至沓来,村庄上空一群褐白的鸽子飞过,发出簌簌拍打翅膀的声音。
在乡村,四季是什么样的呢?
我所写的季节与夕阳是和故乡联系在一起的,书写家乡使我欢愉,这一生,在故乡中寻找生命的影子,在朝雾蒙蒙里,沐浴村光,在故乡修行。我把内心最真切的声音说给自己听,让自己最亲近的人听见,让故乡听见,让故乡的草木听见。
(选自《曲靖日报》,有删改)
1.结合选文,随意找一句话进行赏析,并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4分)
2.请对“春天到了,汗水从骨头里挤出”这句话进行赏析。(3分)
3.请结合文章对文中的春夏秋冬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3分)
春()----夏()----秋(宁静)----冬()
参考答案:
1.如“岁月这只虫接二连三爬上人生的白纸,一些模糊不清的心事便慢慢发了芽”。
此处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岁月比喻为虫,使岁月变幻一下子形象化。
如“当雾气慢慢散尽之时,太阳才淘气地挤出头”
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太阳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态。“淘气”一词将太阳顽皮拼命挤出头的场景尽展眼底。
2.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到来,农户家家都要忙碌,忙着犁田耙地,忙着往地里运送肥料,忙着春耕。春阳下,汗水滴滴,仿佛从农人的骨头里挤出似的。同时写出春天农人的艰辛与不易。
3.春(忙碌)----夏(欢愉)----秋(宁静)----冬(洁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瓦
孙茂
①当炊烟蜿蜒爬上房瓦时,我已不再觉得那是简单的瓦,瓦在椽上安身立命,那时候,瓦像一个朴素的美人,静静地躺在房檐上,等待夕阳给它化一个美美的妆。
②夕阳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总是能恰如其分地给大地上的屋子涂染色彩。傍晚,褐黑的瓦身上,像镀了一层金光,变得灵动起来。捏一片黑瓦在手里,沉甸甸的,瓦不光是黑泥混合的薄片,而是遮风避雨的物具。在太阳下,这些物具带有灵性。
③在农村,老房子都是瓦屋,墙基泥土打制,屋顶黑瓦吊顶,每当雨水倾泻而下,人在屋子里能听到“嘭、嘭”的敲打声。那声音极好听,夏天的晚上,这样的声音更加明显,我很多时候就是枕着雨打瓦的声儿睡着的。以前村里人的房子是怎么建的呢?依山而建,傍河而居,很奇怪,墙上不开窗户,只有屋顶开一面天窗。挪去一块青瓦,换置透亮的油纸,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能见到一束清亮的光照进来。
④大了大了,家家建了楼房,都是水泥浇灌而成,瓦屋渐渐少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人对瓦房的怀念油然而生。人成长到一定年纪,总会对过去的东西念念不忘。回不去的童年,人只能在安静的夜晚,一个人伏案写作,浸润其中,让文字带你重新住一次瓦屋。在夏天的雨夜,听瓦沟里潺潺的流水声。
⑤瓦上房时是黑的,尾随岁月的更迭,风吹雨打太阳晒,屋舍瓦楞上长满绿茸茸的青苔,经年累月,瓦终究还是变了颜色,成了幽幽的青瓦,猛地一看,像刷了一层油漆。瓦一生究竟要经历多少次雨水的洗刷才算够?就像人,一生究竟要承受多少磨难才算够呢?时间不会放过任何事物,包括人。岁月的吻痕总是愿意爬附在屋瓦上,把它侵蚀,让它慢慢变老。从远处看,房子像一本读不完的书,瓦就一页一页地盖在楞条上,一块跟着一块,井然有序,只有这样,雨才不会滴漏。
⑥炊烟在乡村是常客,当炊烟飘上去蹲在瓦上,瓦便活了。瓦有了呼吸,雨水就进不来,一年四季,不用愁房子漏雨。
⑦炊烟总是和瓦联系在一起,不仅颜色相像,带给人的感觉也是几乎一致,于时光深处,延伸出家乡的温暖,延伸出母亲的爱。
⑧童年的梦中,那滴滴答答、淅淅沥沥的雨声,常常是从长着瓦楞草的深深的瓦沟里流下而顺屋滴落的。我还清晰记得,小时候经常爬到瓦楞上坐着吹风烤太阳,洁白的鸽子扇着翅膀在我眼前飞来飞去,十分欢快。在乡间,人对住宅是十分尊敬的,对瓦也是十分敬畏的,首先那些瓦是人混合厚重的泥一片一片烧制而成,里面有烧瓦人的汗水和心血,带有地气;其次,瓦为人遮风避雨,带给人温暖。晚上没事就躺在屋顶赏月亮,好几次被突然袭击的雨打湿。天晴时,人躺在屋顶,或者直立在上面行走,嘴里咀嚼一根瓦沟长出来的甜茅草,目光越过村庄,与流转变换的白云一起打发时光。那一时段,是人生极为惬意的时候了。
⑨在乡村,一片瓦就是一片天空。因为有了瓦才有了房子,有了房子,农民才有了家。而那些锻造瓦的人,也是依靠瓦存活。所以,瓦是伟大的,厚实的,淳朴的。
⑩瓦有一种朴实、厚重感,是生命的沉淀。拥有瓦仿佛就拥有踏实,我总觉得瓦是带有灵性的物件。中国古代的文字,最早发现的甲骨文,也是刻录在瓦片上的。窑变的色彩、泥土的质感。瓦瓦相连,构成一栋栋房子,质感美妙动人。
一栋房子,一个村庄,全是瓦构建起来的,村庄的上空,有另一片朴素的天空,那就是瓦。瓦的下面是一个个温馨的家庭,在瓦屋里洗衣做饭,烹文煮字。
看到青砖灰瓦,走在巷子里,能让一个人静下心来,找到灵魂深处的自己。就像自己刚生下来那样的感觉。
瓦是一种生命,瓦埋在地下几十年,坚而不腐。现在修房置屋,用的多是钢筋水泥,瓦也用得少了,瓦慢慢地也就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回忆了!
(选自《东北作家网》年3月12日,有删改)
1.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出作者对瓦的情感态度。(3分)[情感变化]
( )——惋惜——( )——( )
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请赏析它的语言表达效果。(4分)[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修辞手法]
岁月的吻痕总是愿意爬附在屋瓦上,把它侵蚀,让它慢慢变老。
3.体会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词语的表达效果]
炊烟在乡村是常客,当炊烟飘上去蹲在瓦上,瓦便活了。
4.本文第⑥⑦段写了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段落作用]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看到青砖灰瓦,走在巷子里,能让一个人静下心来,找到灵魂深处的自己”的理解。(4分)[句子含意]
6.试对第①段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
答案
1.(3分)喜爱 怀念 敬畏
2.(4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岁月的更迭中瓦受到的侵蚀,表现了作者对瓦的伤感与怀念,以及想挽留而不可得的惋惜。
3.(4分)“常客”一词,形象准确地写出乡村中家家冒出炊烟的常态;“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炊烟飘在瓦片上缭绕不散的情状;这两个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炊烟的情态,富有生机,也描摹出作者浓浓的乡愁。
4.(3分)炊烟与瓦的联系。照应了第①段“炊烟蜿蜒爬上房瓦时”的内容,也为下文写瓦“带给人温暖”做铺垫。
5.(4分)一栋房子到一个村庄,青砖灰瓦构成了一个个温馨的家,是村民生活的依托;巷子里有村民的喜怒哀乐和人生故事,是村民情感的寄托;青砖灰瓦的家和巷子共同见证了人们生活和生命的轨迹,是灵魂的归宿,所以能触人情、静人心。
拓展设问
6.从炊烟爬上房瓦写起,赋予瓦生活气息,通过描写炊烟中、夕阳下的房瓦状态,为后文写瓦奠定了感情基调,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希望
孙茂
42 真正的希望是无所希望。
43 在我们的时间观念里,一天就是从早晨太阳升起到傍晚夕阳落山。但是,犹太人的时间观念则恰恰相反,他们的一天是从日落开始的,从第一天的日落到第二天的日落为一天。我们会觉得疑惑,为什么犹太人会有这种独特的时间观?因为他们希望人生也是这样,从苦难和黑暗开始,最后到达幸福光明的境地。我惊叹赞赏犹太人的这种智慧的时间观,因为真正的希望是从痛苦和黑暗中诞生的,但他们的暗夜必定会迎来晨光,而希望所定义的黑暗却不是为光明而存在的。
44 希望有很多种,不同的人期待着不同的希望。在我们的经验人生中,有一种希望叫幻想。如果这是你所期待的希望,那你的人生是可悲的。你错把月光当做阳光,虽然确实在黑夜中看到了光明,但依然身处暗夜。最后,你得到的只会是人生的惊慌失措。或许冰冷的泪水会洗净你眼中的尘埃,让你看到真实的世界,心碎裂的清脆的声音会让你醒悟,在这暗夜中开始人生真正的征途。虽然不是每一次跌倒都能站起来,但连尝试的机会都不给自己是何等的残忍。或许你是那个清醒的沉睡在幻想中的人,你害怕亲眼见到现实的阳光摧毁你梦幻的泡沫城堡,你不想欺骗别人只想期骗自己,也只欺骗得了自己。慵懒胆小的你就这样被自己眷恋的虚假的希望抛弃了。
45 有一种希望叫追求。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执著于这种希望,因为我们只是这大千世界中平凡的存在。不懂得追求的人便会沉浸在幻想之中无法自拔,只有乐观的人才拥有在暗夜中奔跑的勇气。这世间还有一种人,他们既不幻想也不追求。如行尸走肉一般在暗夜中徘徊,从肉体到灵魂彻彻底底的臣服于黑暗,他们叫醒了幻想着的人,为的是将他们拽入无底的深渊,催眠追求着的人,为的是让他们一起沉沦,他们是无可挽救的悲观者。乐观坚强的人,在黑暗中拼搏着奋斗着,跌倒了就再站起来,受伤了就忍着,因为黎明终究会到来。这可以抓住的希望鼓励着暗夜中奔跑着的人。但是当九死一生的奔向终点却被告知没有自己所追求的东西,那曾经坚信的希望还是希望吗?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有目的的,那也是希望但不是真正的希望。
46 有一种希望叫绝望。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苦难的世界,人就像一根悬在深谷里的软索,往彼端走是危险的,向后看是危险的,停在半途也是危险的,战栗不前都是危险的,而人的全部意义不是向外星人寻求解救,而是立足于大地。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被黑暗所捕获,经验人生地希望皆为虚幻,人生真正的希望不是有一个光明让你挣脱黑暗,而是从黑暗中生出光明。看似悲观的人,其实是真正乐观的人,即使知道暗夜之后还是黑暗,他们也要继续向前行走,决不让这黑暗腐蚀,要在这无所希望中生出灵魂的希望。我们讶异既然无所希望为何还要在黑暗中挣扎前行,这不是毫无意义吗?其实这才是人生的意义,人生的希望。因为我们是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存在,我们拥有自我的意志,有我们自己的尊严,有我们自己的坚持,有我们自己的勇气,这是人活着的意义,也是在无法逃离的世界里挣扎着痛苦决绝行走的原因,人虽然会害怕但谁能否认他的坚强。
47 当你拥有真正的希望便无所失望,如果不能拥有真正的希望,那就将它刻在记忆里,做一个平凡的人珍惜那平凡的希望。真正的希望是绝望中的奋然前行,是地狱中的傲然生长。
(选自《百分网》,有删改)
1.“希望”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标题理解]
2.为什么说“真正的希望是无所希望”?请结合选文进行概括赏析。(3分)[概括赏析]
3.请谈谈自己对“希望”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3分)[主旨理解]
参考答案:
1.真正的希望是无所希望。有一种希望叫幻想。有一种希望叫追求。有一种希望叫绝望。当你拥有真正的希望便无所失望,如果不能拥有真正的希望,那就将它刻在记忆里,做一个平凡的人珍惜那平凡的希望。真正的希望是绝望中的奋然前行,是地狱中的傲然生长。
2.给你希望,最后为你带来绝望。绝望只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真正的希望是无所希望,人生真正的希望不是有一个光明让你挣脱黑暗,而是从黑暗中生出光明。
3.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1分)
梅花象
孙茂
① 中国有种高等植物,居世界第三位。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被赋予多种崇高的内涵。“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赞美了梅花素雅高洁的品格。梅花凛然傲骨仍屹立于严寒中压雪吐芳,这种独立奋进的气节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梅花精神对中华民族有多方面的思想文化启迪,陶冶了无数人,对华夏人民形成不屈的民族气魄、正直的民族品格、高洁的民族风尚有着深远的影响。
② 初识梅花,是大学。大学有梅园,坐落图书馆右侧,园里种有红白粉绿各类梅花,独缺金黄的腊梅。腊梅乃梅中极品,稀缺也自在情理之中。每到冬天,我都会特意去梅园赏梅。对着一株梅花思量细看,静静思忖那花儿笑盈盈地开在枯老褐黑的枝干上。梅园的梅花姿态雅致,净白的、润红的、淡绿的,微粉的,一串串菩提似的挂在枝间。最爱是淡绿,尤以圆鼓鼓的泛绿花苞惹人吝惜。每次赏看,都愿伸出指尖轻轻触碰花苞,我每次看那些含苞未放的花蕾都如看一个刚出生的娃娃般,小心又觉神圣。
③ 身置寒冬,却是日日与洋溢爱意的梅花相视,看似寻常的细微,也是有意义的品赏。
④ 冰天雪地是芳期,满树黄花满树诗。我对蜡梅一往情深,蜡梅迎风傲雪的英姿和气骨,令人钦佩。蜡梅开花比梅花要早约两个月,一般在农历腊月开放,梅花则在春天开放。蜡梅花以黄色为主,艳而不俗。蜡梅是清香,香味较浓,而梅花是暗香,香味薄淡。
⑤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蜡梅,释名黄梅花,此物非梅类,色似蜜蜡,故得此名。清《花镜》也载:蜡梅俗作腊梅,一名黄梅,本非梅类。色似蜜蜡,且腊月开,故有是名。
⑥ 我一直分不清腊梅和蜡梅。一字之差,部首之别,却是迥异万千。蜡梅不属梅花,但它具有梅花的某些特质,如形、香,如傲寒而立的品格。从植物学角度看,蜡梅与梅花也并非同一种植物。蜡梅,属蜡梅科,为落叶灌木;而梅花,属于蔷薇科,是一种落叶乔木。据查究,称其为“蜡梅”,是因其花瓣色似蜜蜡,质感像捻蜡而得名。至于“腊梅”,是因为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而这种花通常在每年的冬末初春开放,所以俗称其为“腊梅”。腊梅的“腊”字来自古时的祭祀。腊:在先秦时期,即古人对祖先、山川河流多有祭祀活动。冬季有两个重月,是农历的最后一个月,也称岁尾。在古代,属闲时。李玉洁先生在《文史知识》一文中指出腊月的祭祀为——蜡祭和腊祭。
⑦ 蜡祭,是礼祭八神,所用祭品是“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这里所说的“万物”,当是指田中所产的谷粟杂粮。此祭为郊祭,即露天而祭。
⑧ 腊祭,则是礼祭五神,祭祖先与五位家神(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称之为“腊祭”。由于“腊祭”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秦汉以后这个月被称为腊月。
⑨ 蜡梅外号繁多,名称却都优雅别致。被称为金梅、腊梅、蜡花、黄梅花等。其多为丛生灌木(梅花则为乔木),原产我国中部,是我国特产的传统名贵观赏花木。蜡梅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虽然蜡梅没有梅花艳丽多姿,但它不畏严寒,在寒冬中绽放,无疑也给春天到来之前的大地带来一丝暖意,给人们带来一份春的冀盼。充实又平淡,静谧而温馨。
⑩ 大学便对梅花一见钟情、一往情深。毕业后工作,单位亦有腊梅,且开得一串一簇,满是心怡,让人久处寒冬,却因梅而满怀生机。犹记大学时,进入冬天,梅园的梅花渐次露出花脸,往日的姹紫嫣红统统躲藏起来,似不与梅争。梅树高大,从外观看树样皆一致,主干之上延伸出许许多多的细条,那些惹眼的梅花就垂挂在枝条上,一朵朵小巧灵动地看着树下走过的学子。学府有梅园,这也是一种极好的精神象征。我大二时得以看到这片梅花,初见时惊喜欢欣,随即拍了一张红梅的照片,这照片我用做了四年的